江阴 制造业的坚守者

2018-09-10 13:20
人民画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江阴市江阴制造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特别是在制造业,几代企业家脚踏实地,夯实着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中国也成长为制造大国。

9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6家企业登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及家喻户晓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这个夏天,我们走进了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苏省江阴市。从政策制定者到“海归”创业者,从上市公司负责人到炼钢炉旁的“90后”新工人,江阴40年的发展之路,随着他们的叙述在我们面前铺开。

回望来时路,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立市之本,深耕制造业,是江阴从苏南小镇异军突起、走向世界的“制胜法宝”。走进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江阴已整装“再出发”。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江阴市,是一座制造业之城。

江阴的制造业之路,始于改革开放之初。40年后的今天,在依照国家标准划分的工业经济的3个门类行业、41个大类行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江阴企业基本均有涉足。

庞大优质的实体经济集群及优秀企业家队伍,是江阴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江阴有16.5万家市场主体,其中企业有5.8万家,从事制造业的企业达到2.1万家。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江阴连续15年蝉联榜首,100多家企业成为各类行业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20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雄踞全国同行第一,长期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位。

起家與坚守

江阴的“发家史”,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鲜活缩影。

早在1958年,全国上下在大跃进“以钢为纲”的口号中,江阴紧随国家政策兴办了社队工业,掀起工业发展的热潮。1975年,《人民日报》发表《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的社论,当时的中国处于国家大三线建设与产业布局的调整中,社队工业也由此实现了向更宽领域拓展。社队工业的发展,为之后江阴制造业的发展积累了资本与劳动力。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中国制造业带入发展黄金期,江阴的制造业也由此扬帆远航。制造绳缆的中国500强企业法尔胜泓昇集团、制造溴冷机的中国500强企业双良集团、深耕纺织业的中国500强企业阳光集团,都产生和发展于这个时期。

在社会学家费孝通1983年所著的《小城镇 再探索》中,将改革开放初期江阴所在的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描绘为“苏南模式”。这一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依托中心城市,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苏南模式”发展中的江阴,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巨大锻炼。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与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时的江阴市政府,着手推进企业股份制,提出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发展思路,出台激励、扶持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上市。1997年2月,江阴市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揭开了江阴规模企业竞相上市的大幕。至1999年末,江阴市拥有江苏阳光、华西村、法尔胜等8家上市企业,累计募集资金21.6亿元,形成中国资本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江阴板块”。

近些年,金融资本大量涌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迎来了巨大挑战。在“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现状中,江阴的支柱产业依然是制造业。数据显示,1978年,江阴市第二产业占比55%;2017年,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与40年前持平,为54.4%。

正如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所说,“实体经济是江阴市的立市之本。”

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江阴的制造业走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当地企业在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挺进的同时,也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强做大。

江阴双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陆洁介绍,早在2006年双良集团就提出了“转观念”的要求,“后来才明白,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在转型了。”如今的双良,已从单一的溴冷机制造发展成以节能环保为核心,通过系统集成、合同能源管理和服务托管的运营模式当好“管家”,并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应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服务,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

近年来,江阴市努力打造了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苏省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与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三大开放园区被认为是江阴产业强市的强势增长极。

以三大开放园区为载体,江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集聚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墨烯制备及下游应用产业四大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高档纺织和服装、船舶和海工装备四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金属制品、轻工建材、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华西集团、海澜集团、中特集团、扬子江船业集团、新长江集团、法尔胜泓昇集团、新潮集团等企业实力强劲。

如今,江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备、工业门类齐全。很多企业逐渐从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全面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率、赢得新空间。

发展动力何在

江阴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综合发力的结果。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当地提供了强大物资交流与集聚的能力。江阴人“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精神,也适合于创新创业。

在江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光远看来,江阴的企业家不怕苦,也能吃苦;做事认真,但行事低调;敢想敢干,但为人谦虚;他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对制造业市场信息有着强大的敏感度。这样的品格,使得江阴制造业在市场沉浮中可以获得生存及发展。

而对于很多企业家与外来人才来说,是江阴市高效的办事效率与务实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安心于此。

2007年,在北美9年的陈育新回国创业。考察了多个城市后,他选择了江阴,于2009年创办了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那时江阴正好在做产业大转型,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这边政府做事有魄力、务实,承诺兑现快。”

国内第一家贻贝粘蛋白生产供货商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于2011年落户江阴。当年,董事长顾铭带着项目从北京南下来到江阴后,向当地政府阐述了自己的项目计划。仅仅4个小时,顾铭便决定将公司设置于此。2400平方米孵化器场地、300万元政策性风投,是顾铭的定心丸。

“在吸引与留住人才上,政府的执行力与诚信力非常关键。”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陶正贤说,在江阴,政府重视承诺,且办事效率高,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前往企业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并加以解决,“企业日子不好过的话,我们当然不会开心。”

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起,江阴市委、市政府便坚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天候、无条件、不打折的“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

20世纪80年代,江阴各级党委政府与企业一起跑项目、跑资金、跑资源、跑市场,使乡镇企业顽强生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起,江阴市委、市政府以观念的转变带动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企分开,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同时倡导“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等发展理念,使江阴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进入21世纪,江阴市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打造出一条龙、一站式、一单制的审批服务超市。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市领导、相关部门与企业挂钩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对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策”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强化要素支持、政策扶持,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简化服务流程、提升审批效能。

“强服务是本职、優服务是天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意识的更新,是江阴经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江阴市江阴制造业
同心悦分享 同行悦澄长——江阴市欧美同学会学长共话“科创”,共庆五四青年节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我的新年愿望
春节里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