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飞山66
一稿二稿,搞了白搞;三稿四稿;刚刚起跑;五稿六稿,还要再搞;七稿八稿,搞了再搞;九稿十稿,回到一稿。
不久前,人民日报批评了一种过于重视材料工作的歪风。文章中写到——在机关工作过的人大多知道一个专用词,叫“推稿子”。稿子推来推去,经手人一个又一个,修改关一道又一道,看似没有差错,实则少了真知灼见,多了大话空话。更有甚者,耍稿子却不出思路,不列提纲,不给意见,结果就出现了一种尴尬现象:“一稿二稿,搞了白搞;三稿四稿,刚刚起跑;五稿六稿,还耍再搞;七稿八稿,搞了再搞;九稿十稿,回到一稿。”
如此“稿来稿去”,把秘书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所以,现在想搞材料的人越来越少。
更为奇怪和苦闷的是,某些领导往往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部署工作时夸夸其谈、天花乱坠、妙语连珠,但是推进工作时却并未按材料讲的去抓落实,工作非但没有搞上去,反而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当前,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有些领导不再长篇大论,但是文章虽然“短”了,他们的要求却不“断”。于是,写作班子依然要反反复复修改,千方百计玩出花样,倍受折腾,深受煎熬。
文风问题,说到底是文德问题,是做人的问题。明朝人冯时可就曾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
诚然,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治学必须严谨。“吟哦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泪流”,古人的写作态度令人钦敬,也让今人汗颜;鲁迅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段删去”已成为作文的座右铭。
但是,现在的领导毕竟不是文学家,作报告毕竟不是搞文学创作,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精挑细选,反复琢磨。
一个普通的讲话稿,非得经过三稿四稿、七稿八稿,以至九稿十稿才确定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形成兴师动众的不实作风。
如何医治这种顽疾?关键要对照文件严格执行,抓好落实。对只求文风华丽,不求作风务实的干部必须进行处理。
据明《礼部志稿》载,洪武九年(1376)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明太祖朱元璋上了一份陈时务书,共说5件事。朱元璋听至六千三百多字,仍未知所云。朱元璋大怒,令人将茹太素重打五十大板。
事后,朱元璋说,“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
朱元璋素来对官员卖弄学识、废话连篇的文风深恶痛绝。他推崇“务在平实,毋事夸张”的文风,还颁布《文书式》规定,并下发了文书样板以供效仿。从此,明朝的文风大为好转。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飞山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