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郗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6年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9.8万份。如果按照药品剂型统计,注射剂占六成以上。本文是药学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报告》按年龄分布情况分析提示,2015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21.5%,严重报告比例达28.7%。并且,自2009年以来,这两项比例持续7年上升。
为何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中日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杨淑桂指出,一方面老人脏器功能退化,对药品更加敏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老人往往患一种以上的疾病,使用药物较多,有些还服用一些保健品等,因此更易出现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对此,杨淑桂提醒,老年人用药时要特别慎重,选择药品时要多咨询医生或药师,尽量减少同时合用的药物,不要擅自加用非处方药,更不要擅自停用或增减药物的剂量。
此外,老人如果服用保健品,一定要让医生知晓以免出现危险。例如,丹参、当归、银杏等中药是保健品,补品中的“常客”,但如果这些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药与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抗凝剂同用,可能造成流血不止。
乱输液、滥用抗生素,是我国药品安全领域的顽疾,因此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比较严重,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输液时药品直接进入血管,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表示,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直接进入血管,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过滤,药物毒副作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从而更易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器官功能减弱,特别是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弹性变脆,药物敏感性升高等。所以,老人输液更易引起不良反应,并且来得迅速和凶猛。
输液不是“万能药”。生活中,仍然有不少百姓将输液当成“万能药”,主动要求输液。“譬如一出现嗓子痛、流涕等感冒症状,很多人会去医院打吊瓶,认为这样好得快。”胡欣说,“实际上,多数的感冒有白限性,输液不能缩短病程而可能为自己植入‘定时炸弹’。若感冒伴细菌性感染,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菌药。”
莫把输液当“补液”。还有一些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的患者,听信网上传言,跑到医院希望通过输些葡萄糖来“补一补”改善体质。但是,输液需要刺破血管并输入不属于血管的东西,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可能会增大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所以,这类患者应在正规医院,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找出所缺的营养,在专业医学营养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补充,不要迷信“偏方”。
胡欣强调,“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范围用药共识,患者不要一有病就想到输液。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24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