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个人发展观变革的逻辑脉络

2018-09-07 10:36何玉健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实践

何玉健

[摘要]当今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时,诸多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来成熟时期的著作,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有它的继承性,因此,对青年时期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观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个人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博士论文》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萌芽时期,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借“原子偏斜运动”萌发了对个人自由的深切关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初步提出时期,在这里,马克思站在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立场上,对个人的劳动异化和发展片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在《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逐渐成熟,科学的个人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发展观;原子偏斜运动;异化;实践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不断批判和扬弃旧世界和旧哲学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不断进行清理和反思的过程。这一点在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演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萌芽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萌芽的标志。马克思以《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在其中对“原子偏斜运动”的强调,实际上则是凸显和张扬主体的自我意识,也切实反映了马克思关注个人现实、渴望个人自由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的强调,马克思表现出对个人自由发展、个人自我意识的肯定。马克思在文本中阐述了伊壁鸠鲁所认为的原子在虚空中的三种运动形式,尤其是第二种运动,即“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①。如果原子只是按照直线运动,这就说明原子是被决定了的、必然的,是纯粹物质性的活动,是纯粹用空间规定的定在。这种偏斜运动则意味着原子从直线中解放出来,不再按照固定的轨道行驶,有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因此,原子的偏离直线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对直线的否定,对定在的否定,这样就将原子自身从它的相对存在、从直线中解放出来了。伊壁鸠鲁所讲的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表现出原子本身的偶然性、能动性,在冲破直线式的必然的同时也摆脱了“命运的束缚”,产生了自由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这就凸显了马克思对个人自我意识、个人自由发展的积极关注。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强调了人在定在中的能动的主体性。由上可知,马克思在文本中赞同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和追求现实自由的哲学立场,但是从文本中也能够看出,马克思并不是盲目借鉴伊壁鸠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所说的自由是脱离现实定在的,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这种自由其实是抽象的、虚幻的,是把个人当作抽象个体性的存在。自由应该是不能脱离现实、脱离世界、脱离与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自由,同时也借“定在中的自由”暗示了个人发展定在中的能动的主体性,即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个人发展的主体性。这种思想将为马克思以后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有力的现实基础。但是总体而言,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观点还是极度赞赏的,他通过对其原子偏斜学说的肯定,表现出对个人现实、个人自由的深切关注,以此确定了自己的现实立场。

《博士论文》奠定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哲学主题和价值诉求。虽然说马克思的早期思想高估了自我意识的功能,还依然停留于价值预设的层面上,但是正是从《博士论文》所凸显的个人自我意识的自由开始,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中开始逐步关注个人的发展,逐渐成长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人本主义者,开始重视个人的异化问题,即关注个人的发展变得片面不自由的现象。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初步提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劳动的基础上,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来阐明人们片面不自由的发展状态,由此揭示扬弃异化与推动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指出个人发展的现实道路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前景,从中能够看出马克思对个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态的深切关怀。

首先,马克思阐明了“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②。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只是单纯提到“人”“现实的人”的概念而不加以解释的状况不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个体和社会统一的基础上来谈论“现实的人”,“人”是特殊的个体,他的特殊性则表现在他是个体和总体相统一基础上的个体,是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的单独存在的个体。个体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是和他人共同完成的。这是马克思阐述个人发展观所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其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分析分工、分配和私有制等经济事实出发,从与工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出发,详细地描述了工人在异化状态下的不自由、不自觉、片面的发展状况。“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③在异化状态下,个人只是将劳动作为其外在的谋生的手段,在劳动中劳动者感受不到价值肯定和内在幸福,而是精神压抑和肉体束缚,劳动成为压迫劳动者,使劳动者非现实化、片面化的统治力量,所以扬弃异化是个人自由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④异化并不能人為地被消灭,而是要经过异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发展时期。

最后,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将能实现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向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复归,实现个人真正全面的发展。而要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则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能完成。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个人发展的异化状态和产生的原因,以及个人发展的共产主义前景进行了探索研究,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由于唯物史观的缺席,关于个人发展的思想也只是处于初步提出阶段,而并未成熟。1844年是马克思思想建构和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从理论上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这一从前的哲学信仰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共同创作了《神圣家族》,为唯物史观和个人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方法论基础。

三、《神圣家族》时期的进一步确认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本著作,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思辨结构的秘密,并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但是马克思曾经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这也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对自己此前思想的清理和反思,与此同时,阐明了很多新的重要观点,对个人发展观也具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在《神圣家族》序言中,马克思认为“思辨唯心主义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⑤。鲍威尔把历史看作自我意识的历史,认为自我意识是创造世界的推动力量,个人的发展与解放只是一种思想活动,因此理论领域的进展直接决定了个人解放的程度。而在马克思眼中,和“自我意识”在思辨唯心主义中的地位一样,“现实的个体的人”在其新的并未完全成熟的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也同等重要,认为其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力量,也是马克思阐发自己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首要前提。

其次,马克思澄清了个人的发展不是像青年黑格尔派所认为的是纯粹精神批判的过程,而是现实的物质实践过程。青年黑格尔派将工人的发展问题看成是纯粹批判的过程,将人们的一切活动和实践都归结到了“批判的批判”的辩证思维当中去。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对其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应该建立在实践方面,工人阶级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自身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革命,以实践和实际的方式来消除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异化状态,使个人的发展真正变得全面、自由,就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说,“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⑥。这些都说明马克思在对个人发展的思考中加入了更加现实的内容,异化劳动的观念开始让位于实践,开始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来考察工人阶级的发展与解放。

最后,马克思在文中把物质关系和生产方式作为阐明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这同时也意味着马克思已经跨进了唯物史观的门槛,这是马克思创立自己新的唯物主义所跨越的重要一步。“难道批判的批判以为,它不把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即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认识清楚,它就能真正地认清这个历史时期吗?”⑦在其中,马克思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将实践和工业排除在历史的门槛之外,从而不仅仅从反面指出现实的实践关系是实现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并且还在其后提到了“生产方式”的概念,而“生产方式”正是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且根本的范畴,这和马克思此前的唯物主义相比,是根本异质的。这也决定了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的唯物主义基础更加坚实有力。

《神圣家族》距离唯物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已经近在咫尺了,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试图在实践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阐述现实的个人,并明确指出个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现实的物质实践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批判过程。但是在这里马克思的思想虽然远远超出费尔巴哈,但是却依然留存了人本主义的痕迹,这里隐含的矛盾和不足也预见了马克思在后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必然要对个人的发展过程做具体明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神圣家族》这本著作进一步确认了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个人发展观的最终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