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光能转化站
暑假專列开去哪儿?光能转化站!太阳能,那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如果能把它充分利用起来,那得造福多少人呀!有那么一个人,就默默地做着这个事……
仅用55秒,生产线终端即走出一块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2017年11月初,潘锦功梦想成真,其掌舵的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投入试生产。
单片玻璃面积1.92平方米,年可发电260度~270度;生产线采用中英文操作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现已斩获的订单,足够年产100兆瓦的生产线生产一年……
潘锦功的这一年,顺风顺水,堪称“完美”。他感慨:“腾飞路终于名副其实了。”公司位于成都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门口的路叫腾飞三路。
要知道“腾飞”从来都不是这么容易的。
作为四川“千人计划”专家、公司总经理,潘锦功从2011年回国创业的7年间,经历了光伏产业“大浪淘沙”的起伏,走过了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的“死亡谷”,也曾被金融机构如洪水猛兽般避之不及,甚至很长一段时期靠产业报国的强烈信念蛰伏行业严冬。
偏向虎山行 领先的技术折腰于现实
2016年以来,双流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的新能源产业恢复了投资热度。如果不出意外,通威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一期将于一个月后投产。这是一个重启项目。2011年2月,通威太阳能计划总投资35亿元在双流建设光伏项目,也就是那个时候,潘锦功离开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成为一名“蓉漂”。
当时他对产业形势有个基本判断:鱼目混珠,跟风严重。但身披“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衣,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无法遏制,双流同样把它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目标指向千亿产业集群。
潘锦功的回国创业之路,多少有点“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他的底气来自技术路线。他在美国读博时,掌握了碲化镉薄膜发电的核心技术,将碲化镉材料镀在玻璃上即可以发电,世界仅有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等极少数企业制造出了这种产品。
血淋淋的现实,还是给他上了一课。
先是2011年底,美国对中国光伏电池征收反倾销、反补贴关税,紧接着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国际市场大幅收窄,中国光伏产业一落千丈,供大于求的矛盾趋于白热化。
2013年开始,光伏产业的停工潮、倒闭潮、破产潮爆发。通威项目建设进程也因此放缓、止步。覆巢之下,潘锦功步履维艰。按照计划,他的公司应该在2013年9月启动生产线建设,但却一再受阻。
立项门槛也被提高了,国家审批部门要求光电转换率必须比一般光伏项目高,从9%提高至13%。“当时我们处于10%~11%之间,提高意味着要搁浅。”潘锦功回忆。
2014年初,身处光伏极致严冬,潘锦功几近选择放弃。家人远在海外,支撑他的只剩下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信念:“我们的研发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一定要争口气,不让外国人看笑话。”
(追梦的人总是在路上,尽管创新从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应该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和继续搏击风浪的勇气!)
混合所有制 抵御光伏产业严冬的“最强盟友”
在潘锦功人生最困惑的时候,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与他促膝长谈。彭寿是担任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的首位中国人,更执掌着年收入上百亿的中建材下属企业凯盛集团。
从另一层关系讲,彭寿与潘锦功亦是上下级关系。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一个十足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建材控股55%,潘锦功的阿波罗团队占股35%,双流地方国企占股10%。
混合所有制优势,抵御了寒冬对潘锦功的进一步“侵袭”。“拷贝别人的东西也许会成功,创新却一定会有风险。”潘锦功说,“如果不能宽容失败,仅追求投资回报率和眼前的短期效益,创新就很难有所建树。”
2011年至今,公司账面并不好看。潘锦功担任总经理,但这几年中建材没有给他下达经营任务,相反,每年拿出100万美金资助公司在美国的研究中心。在那里,公司面临最强大也是最好的竞争对手:美国第一太阳能。
第一太阳能与潘锦功交集甚密。第一太阳能碲化镉光电转换率在16.5%的水平维持了十年之久,该公司的突破重点放在了借助光伏装备和生产工艺提高转化率上。回国前,潘锦功在一次报告中提出的观点被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采纳,即通过改善吸收层材料特性提高转换效率。
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颇为动心,表示愿用2000万美金购买潘锦功团队的专利方案,被他婉言谢绝。此后,两者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展开激烈的竞赛。
2015年,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将小片电池光电转换率提升至21.5%,取得巨大突破;潘锦功紧随其后,从2013年的10%提升至17.8%。尽管17.8%的转化率距离第一太阳能还有差距,但足以保证潘锦功日思夜想的生产线获得立项。“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动用两千多人的团队攻关,我们人数连它零头都不到。”他拿出厚厚一本研究计划书,里面有二十多项关键技术要在明年底取得突破,意味着公司光电转化率届时将再度刷新纪录。
2015年11月,通威集团重启双流项目,增加总投资至约五十亿元,这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太阳能晶硅电池企业的雄心,宣告光伏产业寒冬已去。
(我们要有熬过寒冬和寂寞的品格,那么终会迎来暖春和希望!)
让“油井”上墙 颠覆式产品走出国门
潘锦功的确运气不错。2015年底,公司被纳入事关振兴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项目行列,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资金1.59亿元。
这显然不能再说是运气。别人总是有意或者无意拿他与美国第一太阳能对比,但至少有一点潘锦功遥遥领先对方,公司研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碲化镉薄膜玻璃,面积达1.92平方米,是美国第一太阳能的近3倍。
一块1.92平方米的玻璃,每天可产生2度电。玻璃能发电——这恰是当年美国极力挽留他的原因,这一技术被视为“关系到美国未来国家能源安全的技术”。“现代建筑越来越多采用了玻璃幕墙,但普通玻璃无法解决隔热问题,碲化镉玻璃能把光能转化为电能,不仅解决了难题,还提供了清洁能源。”潘锦功分析说,发电玻璃就是在玻璃夹层中镀一层碲化镉薄膜,应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而一般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只能布局在屋顶,而且在弱光环境中效果较差。
旅美留学前,潘锦功在大庆油田从事勘探工作,他形象地描述如今自己的梦想是在墙上打造一个“大庆油田”,“应用碲化镉玻璃,每个房子都可以是一口‘小油井。”
据测算,如果用发电量对冲购买发电玻璃付出的成本,大约五年时间可以回本,而一块发电玻璃的寿命在二十五年左右。
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国内环保意识仍有不小差距。潘锦功的市场开拓选择了直接进军发达国家。借助中建材在全球布局的资源,公司拿下了福特汽车公司全球159个工厂的屋顶和墙壁改造工程,拿下了日本290兆瓦、美国90兆瓦的电站工程。
远在南美洲的智利科皮亚波市,近期出现了一种“新房屋+新能源”的新型住宅,其采用轻钢结构,配备上了太阳能电池板。中建材内部称之为“绿色小镇”的战略,带着潘锦功的碲化镉玻璃打进全球市场。
光伏产业的寒冬,始自欧美“双反”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潘锦功的春天,始自重新推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这一开一关,历时整整三年。只是三年过去,产品和市场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潘锦功依旧担忧,担忧一条生产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这下总是幸福的担忧了。
(有些梦想看起来“天马行空”,将碲化镉“发电玻璃”应用到军工领域,让车辆在“光伏高速”中边移动边充电,研发新型拓扑材料……但梦想,只要去坚持,只要努力去做,终能实现!)
书香寄语
潘锦功,一个敢于追梦的人,一个怀有产业报国之心的人,用骨子里流淌的那一份坚毅,百折不挠,不离不弃,完成了用碲化镉新技术改造传统玻璃工业的梦想,创造了领先世界的奇迹。这样的追梦者,难道不应该为他点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