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玉(主任医师)口述
何雨田 整理
1961年,刚满19岁的我从宿迁到南京医科大学学习。
学医,算是我儿时就定下的目标。因为父亲兄弟三人全是医生,生于医学世家的我,自小就耳濡目染。然而,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不幸罹患肺结核,永远离开我们。自此,我下定决心要治好更多人的疾病,走上漫漫学医路。回顾大半生的从医生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救治一个17岁女孩的经历。
时间倒回到1998年,一次我在医院门诊上班,有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进诊室。她很瘦,穿着也很普通,进来时愁眉紧锁,像有很重的心事。
一问才知,她在外地打工,一次无意间在腹部摸到一个肿块,去医院检查,竟然是肿瘤。检查报告显示,肿瘤直径大概有15厘米。在来我这里之前,她已走遍周边大大小小的医院,可由于肿瘤比较大,病理诊断属于胃癌晚期,医生都觉得救治的希望渺茫,不肯帮她开刀。“我病情重,家里穷,一直没法做手术……”说着,她便要哭起来。
我看她这么年轻,心想应该为她争取一下生存的机会。但当我准备给她开住院单时,她却拒绝了。她说:“住院费和手术费太贵,我住不起。”我想一下,告诉她:“你能接受在哪里手术,我就去哪里。”最终,女孩提议在她所在的繁昌县乡镇卫生院做手术。
那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我到长途汽车站才知道,由于雾大,原先定好的大巴车暂停运营。救人要紧,我拦下一辆出租车,自掏腰包赶往乡镇卫生院。
可我一到那儿就傻了眼。乡镇卫生院建在一个小山坡上,连自来水都没有,只有一张简易手术床。麻醉设备也没有,只有一位会进行硬膜外半身麻醉的麻醉师,全身麻醉不会操作。
手术条件如此简陋,怎么办呢?既然来了就要想办法救治这个女孩。因陋就简,我就着两口大水缸,按照手术常规洗手上台,在医护人员的全力帮助下,为女孩成功地切除胃肿瘤。
我走出手术室,竟看见她的家人全跪在那里。他们将皱皱巴巴的400块钱递过来,说是给我的会诊费。我怎么能要?我把钱推回他们手里,说:“你们家庭条件这么差,孩子又小,这个钱,拿回去给她补补身子吧。”
那年过年,女孩托人送了一床棉被给我,说是用自己家地里收的棉花做的。我打开来一看,棉被上用红头绳绣着“医德高尚”四个字。现在,这床棉被还被我仔细地收藏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