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真
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生活昆虫,极具破坏力,危害农业生产、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是100种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生物之一,被列为我国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
2016年3月,我县在云霄经济开发区发现疑似红火蚁,经采样送检后确定为入侵红火蚁,4月随即召开全县疫情防控会议,迅速开展全县范围内的疫情普查。
1.1.1 访问调查
全县共有9个乡镇1个开发区,由每个村的农技员负责,向当地的居民、农事操作人员、绿化植被维护人员等询问有关红火蚁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危害情况,并初步分析红火蚁传入来源及其传播扩散情况,每个村询问调查均超30人以上。
1.1.2 实地调查
重点对公路间、两旁绿化带、新建的乡村公园、近年铺设的草坪、绿地、村道,以及庭院附近的垃圾堆、学校等场所做实地调查,拉网式查看。每村不少于10个地块,每点调查面积大于50平方米,调查点具有代表性,覆盖整个村。发现疑似蚁巢时,采用适当方式进行侵扰、观察,如有活工蚁则为活蚁巢,并进行标记。调查结束后记录调查面积、活蚁巢数量,并用统计方法计算蚁巢密度,评定等级。
1.1.3 诱集调查
将直径为2~3cm的火腿肠切成约1cm厚的薄片,放入广口瓶中,并将瓶口紧贴地面,诱集红火蚁工蚁,瓶旁插上明显标志。诱饵放置在红火蚁传入的高风险区、发生区所在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种类型的场所设置3个以上诱集点,每个点随机放置 10个以上诱饵,对条状区域如绿化带等则沿条状走向一线放置,相隔10米左右。放置30分钟后检查、收集监测瓶中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并计算工蚁密度(头/瓶),作为确定工蚁密度的指标。
经调查,全县有5个乡镇(含开发区)发现疫情。从地域上看,5个乡镇既有沿海,又有内地;发生地点大部分位于公路边的绿化带、新建设的公园、绿化草皮、苗圃。可以推断红火蚁在云霄入侵方式为随苗木和草皮运入,在入侵地种植,形成多点或是片状的入侵源。监测点发生程度为一级、二级为主,五级重发生区位于公路边新建的绿化小公园,调查面积为7000平方米,发生面积5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蚁巢数在10~45个,蚁巢密度为5级。
2.1.1 加强领导: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农业、林业、建设、财政、开发区、林业公安和各乡镇场为成员单位,成立云霄县红火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分组负责”和“政府负总责、部分各司其职”的要求,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开展疫情防控的战役。
2.1.2 加强宣传培训和检疫:培训各村农技员,尽快掌握红火蚁监测、防治技术;通过科技三下乡、圩日拉横幅等各种渠道,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普及科学防控知识,使广大民众正确认识红火蚁,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以及人人齐参与防控的意识。加强检疫、封锁,让民众认识到红火蚁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有害生物,自觉采取行动防止扩散。
2.2.1 防控药剂
选用登记防治对象为红火蚁的药剂,三证齐全,并在有效期限内。选用高效、低毒、安全、引诱力强的饵剂:火蚁净(有效成分为氟虫腈,含量0.05%)、舒绝(有效成分为茚虫威,含量0.1%),饵剂大小适度、较为均匀。粉剂:火蚁净(有效成分为0.1%高效氯氰菊酯),高粘附性,且具防水性。
2.2.2 防控技术
疫区采取二阶段防治法。第一阶段进行全面防治,在红火蚁高密度发生区域全面撒施毒饵,在低密度发生区域作部点状施用。第二阶段是重点防治,全面防治过后,在活蚁巢和工蚁分布地点补施灭治,采用单个蚁巢做环状撒施粉剂处理和距蚁巢10~50cm处再普遍撒施饵剂相结合的方法。施药时先围绕蚁巢撒施一圈,再破坏蚁巢,等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操作时认真做好防护,避免被蜇伤,且避免风力大造成农药中毒,湿度大药效差等情况。
2.2.3 防控效果
依据防控前后活蚁巢密度(数量)和工蚁密度调查结果,计算各自的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
各疫情发生区活蚁巢防治效果89~93%,特别是云陵开发区蚁巢减退率达98%,蚁巢发生密度每百平方米低于0.1个,防治效果达96%。效果优秀。
3.1 红火蚁本身具备超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入侵人为活动较少干扰程度较低的地方,加上雨水、流水等自然因素,加快其自然扩散的速度。
3.2 传播途径不能完全阻断,由于城市化进程建设速度的加快,携带红火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草皮、园艺植物、运输车辆都有可能帮助红火蚁做长距离的搬迁,加剧红火蚁的传播。
3.3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落实专项经费,购买社会服务,展开统防统治。建议把疫情防控当作常态工作布置,每年春、秋季节开展调查和防治,降低密度,防止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