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旅游行业专业人才质量与结构,决定着旅游企业能否提供适宜消费者所需的产品与服务。随着旅游者对产品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高质量旅游产品与服务需要具备较高素质从业者提供。因此,旅游产业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高素质的从业者成为高质量产品的保障。通过对贵州省部分高校2013届至2016届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行业内就业随毕业时间增加呈衰减趋势,且毕业同年在行业内就业比例也不高,2013届、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同年在行业内就业均超过35.0%。这折射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旅游行业发展确实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高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与行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创新能力、行业发展趋势走向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新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均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刘亚玲、刘秀丽认为:“长期以来一直为供需错位的问题所困扰:一方面是我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是人才的专业认可度和行业内就业比例双低,这些人才中的不少人或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眼高手低等各种原因再纷纷流出旅游业。”[1]这充分反映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所需不一致,旅游行业发展变化速度较快,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为了培养适于旅游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将旅游行业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和理念引入教学,须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思路与理念,主动与行业对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关键在于怎样将行业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行业发展趋势、行业专业技能、行业创新能力等融入高校教育,将这些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力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行业发展能力。学生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队伍,而国内高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没有行业背景,缺乏对行业发展动向的了解,大多仅能从事理论教学。因此,整合行业精英团队进课堂,将成为培养学生获得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2014年至2017年,国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1.5%,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为6.8%。旅游业快速增长,2014年以来国内年均接待游客量递增10%以上,且基数较大(2017年国内旅游达50.00亿人次、入境旅游1.3948亿人次、因私出境(多数可视为旅游者)1.3582亿人次)。具体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2014—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及接待游客情况
(资料来源: 2014—2017年国家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2014—2017年,国内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工作人数均超过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0%以上,从2014年7873万人,增加到2017年7990万人,就业人数增加绝对数为117万。相关数据见表2:
表2 2014—2017年国内旅游就业人数统计表
(资料来源: 2014—2017年国家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
随着国内通信条件改善,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旅游业以互联网为纽带将相关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如可将旅游与传统农业(旅游+农业)、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旅游+文化)、旅游业与工业(旅游+工业)等进行融合。用“旅游+”思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实现相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既能实现旅游业的带动效应,也能促使旅游业借助互联网的作用转型发展,例如“旅游+大数据”既能促进智慧旅游发展与智能化管理,又能促进旅游产业新行业、新岗位的产生。
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认为旅游是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如今则认为旅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且成为人们经常性消费项目,是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的高低将会影响游客满意度,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游客满意度实质上就是要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主要由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与实现。所以,旅游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与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方能设计出游客满意产品,且能根据游客需要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因此,旅游从业者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是要具备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熟练应用专业综合性理论知识。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主要通过网络、电话、面对面等方式为游客提供咨询、旅游产品、服务等。三是要具备行业专业实践技能,旅游行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行业,不具备相应实践能力就无法为游客提供服务。四是适应旅游业的综合性,互联网推动“旅游+”不断演变,催生新的方法、新的行业不断融入到旅游业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仅有部分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多数人才到旅游行业之后“水土不服”,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导致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行业中流失率高,行业内从业人数微乎其微。围绕专业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应围绕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能力需要,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旅游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高校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现有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难以做到与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而旅游业中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等往往来于行业实践,在行业发展推动下逐步系统化,形成相关理论后用于教学与研究。因此,高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要培养适合行业发展所需人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具备行业发展背景的师资队伍,在高校多数教师不具备、不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理论、实践经验、行业发展路径以及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能。因此,可以聘请行业精英到校讲课、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活动等,高校可以将行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素质拓展等教学内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行业精英团队进行课堂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与行业发展理念,同时,又不打破平时的教学活动,且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行业精英是指具有一定行业实践经历、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行业技能,同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够把握行业发展总体趋势的优秀代表。旅游行业精英团队就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将旅游管理部门官员(专业型官员),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智慧旅游、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相关类型企业优秀管理者及基层优秀人员、旅游发展研究专家等进行有机组合,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遴选和组织行业师资队伍。
组建行业精英团队就是要整合旅游行业的优势资源,将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专业技能、行业服务标准、旅游产品创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以及政府规制对行业的影响等理论与实践性内容导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管理理念、专业技能、服务意识、与组织和个人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新的技术与方法,提供新的产品与服务。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高校专业目标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其定位决定着课程体系结构与设置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目标定位培养应面向行业发展需要,以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善于与人沟通与交流,能够胜任事旅游行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以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育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将文化素养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管理思维的培养、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等五类课程群组合起来,构建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对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行业趋势、行业发展推动相关理论演进等方面的课程与能力的培养,更加需要行业精英教师参与培养。这些课程与能力涉及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因此,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确定何类(何种)课程、哪些能力的培养确定外聘何种类型方向、何种层次、何种年龄、性别的精英。行业精英教师多选择大中型行业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并且考虑结构合理、能够相对稳定。
行业精英团队成员走进课堂,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来自行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来自行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任教经历,他们不熟悉教学规律、不知悉拟担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深度。因此,高校应组织校内教师与行业精英,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拟请行业精英承担课程(含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主题、实践能力等)的教学大纲。一方面,可以有机整合校内教师与行业精英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力量,共同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行业精英团队教师力量,也能实现组建行业精英团队进课堂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精英团队成员来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平时没有进行更多的合作授课,各自都发挥自身优势,导致一些内容重复,而一些内容又遗漏。第三,精英团队是外聘人员,到高校做教师只是临时性的工作,这导致其成员稳定性差,成员随时会发生变化。成员的变动会影响教学内容把控以及教学质量的控制,通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即使新聘请的行业精英也能基本把控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从而使行业精英进课堂的质量得以保证与维持。
行业精英团队进课堂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依据课程类型、教学重心、行业精英的工作性质以及学生所处年级等安排可行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场景。
1.专题式讲座
行业精英教师平时工作较忙,没有相对固定的整块时间,因此,在一个学期安排某位行业精英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几乎不可能实现。须由多人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将其分割成多个主题,每个主题有1-2名行业精英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方式授课。一方面,能够按期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另一方面,来自不同企业的行业精英能结合各自实际进行讲授,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并能了解更多企业的相关信息,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和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
2.讨论式交流
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管理理念、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行业发展动向等方面,不能单依托某一门课,因此,不能完全用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较好的方式是行业精英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围绕相关的主题从行业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再通过辩论认清问题;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行业精英教师的思维品质、专业素养、与人沟通的技巧、对问题的分析判断等均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种影响往往会大于讲课的方式。
3.以店代训式
学生行业技能的培养须具备相应条件,除了配备相关设施之外,教师须知晓岗位技能流程、岗位技能水平的影响因素,且能用行业相关标准来判别是否达标。专业技能的训练场所、设施设备、场景等均按时实际经营标准安排。因此,具有行业经历背景的精英教师能够把控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在实际经营容易出错每一个环节,可以按照实际经营场景训练学生。虽然,学校的实训条件可以满足经营的需要,但是经营的场景与氛围达不到企业经营层度。因此,有些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可以从课堂外移到企业,移至行业发展的真实环境之中,做到在“做中学”,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真实事件活动的准备,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高校教师往往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认知不明,对行业技能服务质量标准把握不透,欠缺行业沟通相关技能,导致培养的专业人才与行业所需有差距。而行业精英拥有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行业发展经验,产业创新创业能力,清楚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把控行业技能服务质量标准,是高校培养行业专业人才难得的教学资源。因此,通过整合行业精英人才团队进入高校任教,将高校教师资源与行业精英资源有机结合,并利用行业企业的相关条件,能够有效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行业产业服务质量,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