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却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就会使自己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笔者归纳了筛选勾画、语言转换、文脉整合、比对法等方法,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筛选勾画;文脉整合;比对法
从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要求看,考查的范围要扩展到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且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具体要求。所以在2018年高考备考中,不但要从文体上拓宽阅读范围,而且要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和基本特征。
一、 掌握三种方法
应试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高考时间有限,按常规去应试,必然吃力不讨好。考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掌握以下3种方法:
(一) 筛选勾画——勾画关键词、关键句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具有“筛选勾画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 关键词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时间词以及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主要、基本)、程度词(可能、也许)等。
2. 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等作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二) 语言转换——化抽象为具体
转换意识主要解决读懂、读得下去的问题。一般论述类文章写作时是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用术语概括纷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读起来就很吃力。在阅读时换一种办法进行“转换”,也就是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把抽象的理论化成具体可感的对象,读起来文本就没有那么“玄深”了。语言的转换意识还包括有的文本关键词句不明显时,需要我们迅速压缩概括每段内容,把其转换成自己理解的语句。
(三) 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文本读完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二、 明确六大命题手段和九大命题陷阱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所运用的命题手段及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下面我们就从设置选项所运用的六大命题手段及错误选项的九大命题陷阱来复习,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一) 六大命题手段
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义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二) 九大命题陷阱
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
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混淆时态:命题者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指代有误:选项句对文中的“指代内容”在类别、程度或范围上有误。
倒置失当: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
倒推失当: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
三、 “五类词语巧比对”验证法
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却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对这样的选项,可运用“五类词语巧比对”验证。
(一) 比对范围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解答时要关注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一些、部分、人人、必须、一定、非常、可能、似乎等。
(二) 比对时间、结果词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解题时要特别关注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三) 比对程度词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解题时要特别关注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它等。
(四) 比对否定、肯定词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解题时要特别关注选项句中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有、一定、接受、顺利、出现、没有、拒绝等。
(五) 比对因果词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参考文献:
[1]茅继平.论述类文本阅读[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2(02).
[2]贺慧林.文本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J].语文知识,2016(23).
作者简介:
李增荣,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