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中日“佛禅之道”体现在水墨“简笔”绘画上的统一性

2018-09-06 03:07曹凯凯
牡丹 2018年18期
关键词:禅宗技法山水画

北宋建国就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完善科举,奖掖士人,并继承五代蜀国、南唐画院体制,设立了画院。北宋覆亡,南宋兴起,但画家的地位在南宋远远要比北宋高。南宋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最为成熟完善的绘画体系,画院体系更加完善。同时期也出现了有名的宫廷画师与文人画工,不仅为我国未来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时的日本美学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一、穿越历史,浅看“简笔”

古代画家在水墨画的用墨技法中有一种被称为泼墨的画法,在使用泼墨时笔法敏捷粗放,其意义在于从精致细腻的描绘手法中脱跳出来。这种笔触不追求死板僵硬地刻画现实,而是促使观者想象力的迸发,进而让观者运用想象力将画面中未曾描绘的部分补充完整,泼墨的妙处便在于此。“简笔”即在传统泼墨基础上,使用背景简单,仅通过寥寥数笔来生动刻画人物与景观,是画家利用豪放飞动的墨线与特有的浪漫诗意所完美呈现的一种技法。

随着破墨技法的日趋成熟,公元12世纪,这种水墨技法连同南宋盛行的禅宗正式传入日本,当年漂洋过海的许多文物,直到今天,都是日本各大博物馆及寺院的珍藏。更为特别的是,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有一些几乎要被遗忘的南宋画家,却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宁宗年间,宫廷画院中出了一位外号“梁疯子”的高级画师,他接受过画院的系统训练,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了一种奇特的画风“简笔”。这被元代文人批评为“草率”“墨戏”,但在日本,梁楷的诸多真迹都成为国宝级文物。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一直想要收藏梁楷的作品,却最终未果。在他看来,梁楷的绘画是在“在精神上具有相当高度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终究是日本人无法企及的”。还有一位神秘的南宋僧人——牧溪,他的画在中国文人画里,也没有遇到知音,却被盛行禅宗的日本的人们所青睐。幕府曾经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法常的画都被归为上上品。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远浦归帆图》,这是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一景,许多热爱艺术的日本人这样认为,在西洋文明的热潮中,他们对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喜爱,就是因为其作品中的光影主题,而“从印象派上溯到600年前,中国的画家牧溪就已经成功地用绘画艺术表现了大气与光影”。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的绘画是让人视觉感受比较强烈的;而中国的绘画是让人用内心去读画。在中国画家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山、一个湖,中国画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表达,传达一种意象。

二、回望中日,思古会今

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相对稳定,源赖朝受封为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武家政治和公家政治相对立。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养了生动、写实、朴素及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还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倾向。

南宋绘画的传入,符合当时日本艺术发展的现状,而南宋水墨画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时水墨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可谓不分高下。北宋画的特点在于通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将世界、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表象以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然而南宋画不再将绘画理解为对现实的重视,而是将精致的细节镶嵌在朦胧的画面之中,通过留白的技法让观众的想象得以释放。

三、“佛”“禅”一味,心即万物

中国佛学的“四大皆空”与后来日本禅宗的“本来无一物”,难以或不可能有千岩万壑于胸中,即“胸有丘壑”,所以佛学家们难以产生山水画创作欲望与激情。禅家认为墨色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对宇宙以及生命涵盖自然中所有的色彩,纳万象之色而表现万物,所以不施色而独云其自然,用水墨山水画来代替绚丽五彩山水画,体现了日本禅文化的虚淡玄机和朴素清静的思想。在梁楷的作品中,也让人们体会到了“简笔”画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理解,体现了这种生命之精神。“澄怀味象”不仅仅是味自然之象,在“味象”中包含了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所“味”之象也是精神生命之象。这是日本“禅宗”中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之境界,而其所奉行的“万类由心”,体现在作品中,则是体现在表达万物从“心”出发,也体现出人的一种精神。

水墨山水画的自然观基本上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宋朝时期将参禅的意识引入山水画,但仍然是与“道”的结合与谋合,体现虚静、空灵的人生意境。“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消散简远”“平淡天真”等都是精神生命的体现,这些表现画家生命精神的内涵一直深刻影响着后世,画家精神生命因此得以延续,“简笔”画风也更能自由体现主体的精神意志和情感,牧溪的作品《潇湘八景》中以重墨干笔与淡墨湿笔构建的绘画形式及对情与景的处理使人们看到了画家所显现出来的主体精神。同样在当时的日本人也是带有这样的一双审美的眼光看到了“魔术般”的牧溪。

当再次回到中国的古代,再一次认真审视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北宋和南宋水墨畫的风格在留白的处理上可谓是泾渭分明。看日本画家长谷川等伯的作品总觉得与南宋画家牧溪的画有种说不清的气韵相通之感,长谷川等伯在作品《松林图》将留白的手法演绎得出神入化,恰恰是将这幅画的艺术表现力推向极致的点睛之笔。无尽的松林向着空间无限的延伸而去,逐渐变得朦胧,最终于白色的空间融为一体。白色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而是“对一片无限悠远的空间”的意象表达。这片浓密的雾霭之下暗流涌动般地充盈着难以言说的绝妙质感,能令观众的视线自由自在地徜徉在这片被湿润笼罩的松林雾霭之中,这才是这幅画生命之所在。

像这样通过未着一笔的留白,在观者的想象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容,远非笔触细腻的笔所能及,而这样的绘画技法正是日本人所推崇和追求的。

江户时代关于绘画技法的《本朝绘画技法大坛》一书中说到:“画面上留白亦是画面的一部分,观者需要用内心的感觉将其填满。”不仅如此,在欣赏作品时需要格外用心体会画面留白部分的意象表达,同时也把画面上被故意留白部分看成是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创作,也是日本审美意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实践过程中实则难以实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在精神中谋求实现,南宋的山水画家受其影响,把天当作自然山水,将主观情感与自然景物和谐关照,来实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这种理想的实现,在日本人眼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思想的产物。

《颐园论话》云:“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勒,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肖,神自满足……画山水则取真境,无空作画图观者。西洋画皆取真境,尚有古意在也”。

四、归本问源,回望未来

无论山水画家,还是人物画家,在对对象的描绘过程中,都希望能将自己的精神生命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南宋山水画家通过“写意”的方式解释自然,体现一种人格的理想或力量,从而把画家的精神生命展现出来;而人物画家则通过“气质”与“精神”去体现,通过精神生命展现的方式,达到对个体精神与生命的延续,即使在今天,当人们阅读南宋山水与人物时,总感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穿越时空,让人们领略到这种精神生命的风采,这也许才是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与魅力的所在吧。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曹凯凯(1993-),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

猜你喜欢
禅宗技法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禅宗软件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