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在百花齐放的艺术领域,“艺术真实”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术语名词。在艺术评价标准愈加多元化的背景下,真实性是其亘古不变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马克思文艺理论观,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意在说明“艺术真实”的真正含义,并联系“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探索它们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希望对“艺术真实”做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艺术真实”的概述
何为“艺术真实”?这就要源于最初的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众所周知,古典主义把现实生活视为艺术的范本,从绘画艺术角度来看,每一幅古典主义的绘画都讲求真实生活,还原度越高,意味着艺术作品越具有艺术真实性。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真实性不能仅停留在视觉的相似度上,而是透过表面现象挖掘生活本质。也就是说,通过表面现象,发现其内在精神,以合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真实生活,从而达到“艺术真实”。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思想演变成现实主义中“典型”的理论,因而“艺术真实”与“艺术典型”趋于同体。只有在真实的前提条件下,观者才能领略艺术作品内在的思想内涵,发挥其认识功能,实现艺术品的价值。典型化成为艺术真实的一种基本途径,因此,艺术的真实就是忠于表现生活的本质。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于“艺术真实”的诠述,从根本上避免了艺术脱离生活、妄加臆想的创作趋向。但是,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仅仅从与客观现实一致程度的层面来衡量和评价“艺术真实”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难以服众。
马克思曾提出了著名的“莎士比亚化”,也就是说应该严格从客观实际生活出发,按现实面貌再现现实,依据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展示现实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直到18、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艺术家们认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过于片面,缺乏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忽视了艺术家主观思想的真实表达。浪漫主义认为“历史处理的是大量的事迹”,而诗所表达的则是“人心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侧重于艺术来源,存在于人的内心思想。马克思在强调现实性的同时,也注重作家的主观倾向,要求二者要完美地融合统一。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从而进行心理活动,产生主观思想,并加以表现,通过表现理想世界来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相关观点相比,浪漫主义将“艺术真实”从外在的客观现实本质转向了内在的主观世界,双方观点无关对错,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其美学思想的主旨内容与核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因此,不管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主张艺术来源于一个存在的“本体”,这一本体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抑或者是主观思想情感的真实存在。应该说,针对“艺术真实”的概述,浪漫主义的观点是对现实主义的补充。两者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共同完善了对于“艺术真实”的诠释。
“艺术真实”这一思想的提出,追根溯源不得不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这里的“普遍性”实际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典型化。典型化的方法能使艺术作品创造出“第二自然”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更深刻地揭示生活的多方面真理,因此,艺术相对于历史和现实更具有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在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真实性”是每一件艺术品都应具备的基础原则,缺乏真实性的艺术作品是不完整的,更无从谈起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功能。
二、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所谓生活真实,就是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人真事。它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所谓艺术创作是对粗糙的生活素材去粗取精,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再加以处理,最终转化为艺术的真实。
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王桂英,其剪纸艺术技艺高超,吸引了大量人的眼球。以其作品《摊煎饼》为例,从题目上,观者很容易读懂作品内容,作者以剪纸的形式再现了“摊煎饼”的画面,生活中的情景很直观地展现,不做作地呈现于观者面前。传统剪纸的题材固然十分广泛,但最常见的还是“鸳鸯荷花”“麒麟送子”等赋予吉语、托物寄意的小品。现实题材虽有涉及,但比之王桂英的作品,人们便感觉其缺了些对生活的全方位关注。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更具有生活气息。她为观者提供一个“在场”的视角来了解自己的生活情景,一系列再现农村生活的画面,不仅揭示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中国农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当然,王桂英手中的剪纸作品不是照抄生活常态,而是将其进行主观上的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更能体现农民朴素生活的作品。为了突出体现这一思想内涵,王桂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上述作品中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尽可能地朴拙,宁方匆圆,宁拙匆巧,令黑白关系大开大合,对两棵树的关系处理,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画面右侧,一头猪的位置摆放违反生活常识,但王桂英这样的主观处理,是为表明位于远处的猪,徐州的汉画像石也有类似空间处理方法。从素材的选取到独到的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在现实的基础上经主观处理,反映出真实的“第二现实”,这种”第二现实”不仅满足客观存在的真实,同时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王桂英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艺术真实性”。
赫兹里特说,“诗是自然的摹仿”;雪莱说,“诗是摹仿的艺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又是生活真实的上层反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生活真实”转为“艺术真实”是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在这一点上,王桂英就做到了。
三、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然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更加微妙,同样需要人们认真拿捏与揣测。
众所周知,拿破仑是一位很有名的军事家,其戏剧性的人生成为很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其中,最著名的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托尔斯泰的侧重点在拿破仑的对手,因而注重描写本民族的失败。而雨果非常喜爱拿破仑,因此他在描写滑铁卢战役时用了大量的“假使是”,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战争的失败是一种偶然。但不管如何加以润色,他笔下的拿破仑最终还是个失败者。这两位作家都很成功地塑造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成功要归结于他们都没有按照个人的主观偏好扭曲历史,而是以历史客观事实为范本,严谨地把握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创作出与历史事实一致的艺术作品。
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满足“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首先,要学会尊重历史,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都要有史可依,抓住其中的内在精神,让历史说话。其次,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门艺术,要有别于历史教科书,它不是一味地陈述历史,而是在历史背景下合理地设计人物形象和安排历史事件。最后,人们要把握好虚构的功能和效果。虚构是有目的性的,它是为了迎合一些艺术性的表达,让一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观者身临其境。这种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具有高超艺術虚构的手法成就了大批成功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为艺术提供真实性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艺术真实。拿捏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
(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