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春鸟
《豆棚闲话》乍看来,与普通的话本小说集相比没有区别,但这本书具有独特复杂的叙事结构。因此也获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在以往的话本小说集中,各个故事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而《豆棚闲话》创造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故事与故事之间不仅有联系,并且都统属在一个大故事中,构成了一种框架结构。韩南教授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中评价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框架故事”。可以说,作者艾衲居士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种叙事结构。
一、《豆棚闲话》概述
作者在《弁言》中提到,自己的靈感来源于同乡先辈诗人徐菊潭的《豆棚吟》,自己不喜欢作诗,于是选择了几则可供闲聊的故事,与大家一起解闷。这也是小说集名字的由来。
艾衲居士写了一个乡亲们在豆棚下闲谈以打发时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起于搭豆棚避暑,止于豆棚倒塌。这是最外层的故事,即本书框架。这本集子包含12则故事,它们之间的关联线索就是豆棚。这个豆棚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12个小故事也是根据豆子的发展变化被串
联在一起的。
第一则,写到江南地区一到五、六月就开始酷热难忍,有钱人家建凉亭水阁,中等小家就搭豆棚,以便避暑:“不到半月间,那豆藤在地上长将起来,弯弯曲曲,依傍竹木,随着棚子,牵缠满了。”第二则,“昨日新搭的豆棚虽有些根苗枝叶长将起来,那豆藤还未延得满”。第三则,“豆藤骤长,枝叶蓬松”。第四则,讲种豆就要在意它,不可将种豆的事等闲看过。第五则,“忽然一阵风来,那些豆花香气扑人眉宇,直透肌骨”。第六则,新生了许多豆荚。第七则,主人煮豆请人讲故事。第八则,主人采豆荚换果品请说书的吃。第九则,“交到秋时,西风发起,那豆花越觉开得热闹,结的豆荚俱鼓钉相似,圆湛起来”。第十则,讲扁豆的品种及其功效。第十一则,“此时初秋天气,雨水调匀,只看豆棚花盛就是丰熟之年”。第十二则,“自从此地有了这个豆棚,说了许多故事,听见的四下扬出名去,到了下午挨挤得人多,也就不减如庵观寺院摆圆场掇桌儿说
书的相似”。
二、《豆棚闲话》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结构和内容的连贯性
这些故事之间文意勾连承接,结构完整。第一则,后生们听了故事赞叹大奇,并且与老者约定明日早来。第二则,后生们如约而至,因上个故事说妒妇,弄得后生们面上没光辉,定要老者说个才色兼全、又有德行又有好结果的女子。老者就说及至亡国之时,每代出了个妖物,倒是才色兼备的。讲完故事后,阴天了,人们就散了。第三则,过些日子天晴了,人们又聚到一起讲故事。第三则至第五则同属于话本小说中常见的主题,讲述的是人们平日行善积德终获好报的故事。第六则,主人摘豆荚煮豆,要犒赏讲好故事的人。第七则,吃煮豆的后生被众人要求讲煮豆的故事,从而引出后文。第八则,主人拿豆荚换果品,打点说故事的人吃,许多人怕还席,就不来了。这则讲述的故事暗讽了现实生活的苦难与黑暗,而第九则和第十则的故事讽刺了无赖和清客两类人,这三则故事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第十一则,老者讲了流贼之乱,打打杀杀。第十二则,听书者“梦见许多败阵伤亡、张牙舞爪、弄棒拖枪追赶前来,没处躲闪。醒来虽则心里十分惊恐,那听说话的念头,却又比往日更要紧些”。总之,这些故事之间都存在着结构或内容上的联系,并被用心编织成一个大故事,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构架。
(二)取消了入话
成熟的话本小说,基本都包含两个故事,小故事充当入话,也称得胜头回,而叙述详尽的故事则是正话,用入话来点明正话的主旨。这两个故事只是主题类似,内容上并无关联。而这本书更复杂的地方还在于,取消了入话。以第十一则《党都司死枭生首》为例,开头写道“农家祝岁,必曰有秋”,之后写豆花繁盛,肯定是个丰收之年。天下承平日久,后生们不晓得乱离兵火之苦。由此引出此次故事的主题,让老者讲一讲遭受的乱离苦楚,教育后生们。老者先讲当时的背景,崇祯年间流贼之乱,手段残忍,生灵涂炭,其中就提到其中一个流贼老回回。而之后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略微简单,讲述了一个人被流贼砍掉了头颅,却能如活人一样生活。而另一个故事较长,叙述婉转,讲述了党团练的妹妹党氏被南团练抢夺坠崖,自己也被杀,南团练为躲避律法,造反不敌党团练,就投奔了开头提及的老回回营中,并将党团练杀死,党团练复活杀死南团练后,尸体才僵硬倒地。这种结构就属于比较复杂的,后两个故事主题类似,存在内在联系,都是在开头描述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可以说是细节或者佐证。两个故事的中间提到:“说做活人不得,说做死人也不得。如今再说一个分明是死人,到做了活人的事。”显然,流贼之乱的故事包含在豆棚故事之中,而无头者和党团练的故事则包含在流贼之乱的故事之中。但是,就地位来说,后一个故事是最重要的,小故事也是用来引出大故事的。
(三)叙事方式的复杂性
《豆棚闲话》的结构复杂,还表现在叙事方式上。以往的话本小说,叙述者大多以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并且要不时打断叙述,做一些评论,或是自问自答,做必要的补充说明。读者在阅读时能明显感觉到作者的存在。《豆棚闲话》的作者将讲述故事的重任交给了他虚构的人物——豆棚下闲谈的父老乡亲,这些人物的形象刻画得不是特别鲜明,甚至都没有说明姓名,需要提及的时候也仅以“老者”和“后生”加以区分。以第一则《介之推火封妒妇》为例,先是一个少年人读到“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的诗句,质疑诗人是受到妇人的闲气才会说得这么厉害。一个老成人说,女人们善妒,他宁可做鳏夫,不敢娶个婆子。另一个老成人说,《妒鉴》上有的是已经结局的事,还有妒到千年万载做了鬼、成了神的。在少年和老成人的又几番对话之后,老成人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刘伯玉的妻子段明光善妒,听见丈夫朗诵《洛神赋》,醉后又说了几句闲话,于是跳河自尽,死后成为水神。刘伯玉终生未渡河,而过河的妇人们但凡有些姿色的,只有扮丑才能平安渡河,否则就被水神捣乱,把衣服和货物打湿,甚至有生命危险。在少年与老成人的讨论之后,又一个老成人讲述了妒妇成了神还妒的故事。介之推跟随重耳历经千难万险,重耳即位后,并没有赏赐他。而介之推的妻子石尤多年来一直不知道介之推的下落,为了让介之推不再离开,她将他用套索拴住。重耳想让介之推出山,安排的武将采用烧山的粗暴方法。石尤为了跟介之推在一起,双双被烧死。死后封神建庙,过往的妇女也是要扮丑才得安全渡河。后生们相互议论,之后便散了。
根据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叙事模式。作者先描述豆棚的发展变化,再通过豆棚下乡亲们的谈话,引出故事的主题。之后或后生,或老者,讲述一个跟主题相关的小故事,之后再讲述一个更详尽的故事。讲述者可能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换人。基本上,大小故事是同类型的,小故事是为了引出大故事的。在讲述的过程中,或是大小故事的连接处,听者们议论交流,甚至是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推进情节不断向前发展。《豆棚闲话》的处理,使故事在谈话中进行,既生动自然,又贴近生活。使普通话本中作者的全知视角,转换成限知视角,加强读者的代入感。
(四)没有套语
除此之外,与成熟的话本小说相比,《豆棚闲话》没有套语,也没有“以诗为证”的评论,基本还原了人们聊天的场景。但在故事里也有引用诗歌的情况。比如第十则《虎丘山贾清客联盟》中,竟然列举了22首诗歌之多。但是这些诗歌流传并不广泛,也没什么水平,顶多算是打油诗,可能系作者创作,也可能系当地士夫才子所作。以往的套语是信手拈来的著名俗语或诗歌,与故事内容关联不大。而这些诗歌跟故事内容有紧密联系,故事介绍虎丘山的铺面,这些诗歌就分门别类对其进行介绍,补充说明了故事内容。故事的结尾也没有说书人的点评,故事讲完了,人们也就散了。
三、结语
《豆棚闲话》建构了一个成熟完整的框架结构,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与此同时,许多成熟话本小说的必备结构也慢慢淡化,甚至被忽略,因此人们也把《豆棚闲话》看作是话本小说发展到末期的代表作品。
(河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