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制造
时逢战乱,辗转求学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年幼时期,因为父亲在清华教书,他和小伙伴一起在清华园里愉快地玩耍。
父亲杨武之堪称当时具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家长,他虽然发现儿子在数学方面有过人天赋,却没有让他专攻数学,而是让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同龄的孩子们都还在研读课本时,杨振宁已经对神秘的宇宙产生了极大兴趣,翻看书籍时,脑海里全是“十万个为什么”。
他还记得有一本叫作“神秘的宇宙”的书,他看了以后非常向往。因为那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20世纪初物理学的大革命。那时他大概读初二,回来就讲给父母听,说他将来也要搞物理研究,要拿诺贝尔奖。
虽是童年的一句戏言,但最终这个少年的理想得以实现,只是这一路走得并不平坦。
随着时局变换,父亲的工作地点不断变更,杨振宁跟随父亲不断迁移,学业也一再被打断。1938年,杨振宁跟随家人几经辗转到达昆明,半年后报考了刚迁来不久的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一个高二的学生,竟然在两万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二,他的物理,竟然还是自学的。
求学于西南联大的日子,杨振宁受到知识的滋养,即便是在物质条件匮乏、时常受到战乱威胁的状况下,精神生活仍无比富足。
赴美求学,勇拿诺奖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结束,杨振宁也在这一年读完了硕士,并顺利通过了清华的留美考试,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
抵达美国后,他进入芝加哥大学,追随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为师。读完博士后,他来到在理论物理和数学方面颇负盛名的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成为这里的第一位华人教授。
事业得意,愛情降临,又迎来了研究生涯的黄金时期,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摘取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时的杨振宁,绝对称得上是“人生赢家”的模板。
这一年,全世界的华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只有35岁的杨振宁。一个35岁的年轻人,让全世界的华人扬眉吐气。
魂牵故里,毅然归国
1957年,杨振宁和父亲在日内瓦得以见面。临别时,父亲写了句话送给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句话日后成了杨振宁一生的激励。
1964年的杨振宁,内心无比纠结,他在到达美国19年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对于故土的感情与牵绊,始终是他内心的一道坎儿,挥之不去。
杨振宁不知道父亲有没有在心底原谅他加入美国国籍,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魂牵梦萦的亲人朋友都在大洋对面的土地上。
尽管年少去往异国他乡之时,杨振宁未曾想过这段归国路途要走数十年,但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祖国。
杨先生几十年来牢记着父亲的那句话:“有生应感国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