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
日前,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相比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方案》在多处给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比如,明确规定“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等。
围绕中小学生的近视防控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其实已经发布了不少文件。比如,2008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等。这次的《方案》较之前的相关文件更加突出了两点:一是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获得了更高程度的重视,这一次是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二是《方案》明确强调政府责任,即“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片面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这样的力度是之前没有的。
重视程度不等于实施效果,光有《方案》还不足以根治儿童青少年的用眼问题。我国各级各段学生的近视率持续上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问题确实已经非常严重了。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眼人群高达4.2亿,其中小学生近视比率为48%,中学生为70%,高中生则高达85%。
有人简单认为,造成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比率高的原因是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这只是直接表面原因,更深层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过度集中单一的评价迫使学生长时间被动用眼,繁重的学业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过多。现阶段,我国教育的评价体系依然以学生的分数和排名为主。这就导致无数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排名而不得不长时间学习,甚至学一些他们本身就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导致他们“被动地”用眼过度。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他们的眼睛近视度提升,而且还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自主性、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一味地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
与中国不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学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并不完全以读书学习为主。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安排了充分的时间去接近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比如,美国的中小学校有志愿者活动、日本的高中大学允许学生到校外打工。这些活动看似与学习无关,但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在求学阶段并不完全是天天在教室中读书学习度过。外国学生在做作业和做各种练习题上的总体时间要比中国学生少,并间接地降低了他们“被动地”用眼的时间。
尽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只有改变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以及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到教室以外的地方,才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问题。▲
(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