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宛彤 钱松岭 万 超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方向[1]。同时,为了迎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也逐渐引起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近年来,随着MOOC和微课等以教学视频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引起教育教学领域的关注。乔布斯之问曾提出:“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教学领域各种新鲜产物都存在“重技术,轻教育”的问题,更多注重的是新兴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而却没有将这些技术更好地与教学相融合。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区域优质资源建设提出“微课”一词[2],一经提出便得到各省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但是随着微课如火如荼的发展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微课程能否可持续发展还要看微课程是否能够以学习者的学习为基点,真正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提高其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微课程置于信息化教学大背景下重新探讨。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改变,信息化时代需要新型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同时信息化时代教学目标相比传统教育也大有不同。信息化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高阶学习获得高阶知识,从而促进高阶能力、高阶思维的提升(见表1)。高阶学习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学习方式,它是指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有意义学习,高阶学习是发展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高阶知识的平台或途径。这种学习通常是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3]高阶能力是适应信息化时代个人发展需求所偏重的能力,而高阶知识是高阶学习的结果,也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石[3]。
表1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目标
表1 (续)
高阶学习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高阶学习不仅指引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也指引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化教学实施的标准,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支持高阶学习,促进其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3]。
微课程发展于信息化时代,其本质和特征也必然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那么,微课程是否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呢?
从高阶学习的特征来看,它通常是主动的、建构的、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首先,学习者在学习中应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微课程时间短、知识点独立等特点便于学习者利用和学习,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微课学习。其次,学习内容要有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而微课程多以独立知识点为学习内容,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结构,不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图性指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般微课程都有其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达到目标要求。真实的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的情景化,而微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程大多还是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授而存在,缺乏学习情境的营造。而合作学习就是基于学习者之间互动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现有微课程实践中却较少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阶段微课程在支持高阶学习方面还有一定欠缺。
根据前文对高阶学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微课程在支持高阶学习方面还有一定欠缺,笔者认为微课程在支持高阶学习方面的欠缺不利于信息化时代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微课程未来的发展新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支持高阶学习,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支持高阶学习、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对于教育教学的诉求。而高阶学习可以看作是有意义学习的同义语,建构主义认为目前教育改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支持高阶学习[3]。所以学习者只有开展高阶学习才能真正发展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微课程发展与信息化时代,其自身带有信息化时代的属性,也应以支持高阶学习、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学校应积极为学习者开展高阶学习提供支持。
(2)学习任务要与现实教学实践相关联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被动接受获得的,而是通过知识建构获得的。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学习者通过活动产生经验,而知识在此过程中进行建构。这也要求我们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最好是给予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与现实教学实践相关联,然后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或让学习者自己搜索相关的微课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完成任务,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用于一个真实的任务中。
(3)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
微课程要避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需要注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让学习小组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完成一个微课的制作,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不同的微课,学习小组学习个人所负责的一部分,然后共同研讨,合作学习。鼓励学习小组在学习中探究,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探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曾强调了探究型学习模式的重要性[5]。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新型教学方式,更加应该注重探究学习,让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等。所以微课程教学模式也更多应该注重基于项目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等等,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学习。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强调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可以以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模型作为框架进行思考(如图1所示)。该模型充分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几种不同的维度,有助于我们对目前微课程设计进行定位,并且寻找正确的方向。
此模型认为学习活动可以分为通过接受的被动学习和通过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两种,并且将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体和群体两种,然后从学习活动和学习组织形式两个维度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分别为个体—接受类、群体—接受类、个体—探究类以及群体—探究类。此模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功能,同时也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定位提供了一种参照的框架。个体—接受类和群体—接受类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低阶能力和低阶思维的发展以及低阶知识的获取比较有效适用。个体—探究类以及群体—探究类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及高阶知识的获取也比较有效,而且注重学习的自主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更有效。
图1 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目前学校教育大多还处于群体—接受类,少部分为个体—接受类,个体—探究类和群体—探究类所占比例则更少。随着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取向为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支持高阶学习,注重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了探究型学习模式的重要性[5]。传统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所以教学模式也主要以个体—接受类和群体—接受类为主,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对于教育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教育有着不可逾越的局限,尤其是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都更需要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支持,所以信息化教学模式应向个体—探究类和群体—探究类变革。可以说个体向群体的转变是量的变革,意在提高教学效率,而接受向探究的转变则是质的变革,意在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前文对信息化教学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信息化教学的取向已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但是目前微课程大多还是用于知识的传授,这也成为微课程发展的障碍。微课程要持续发展,还需不断完善。下面笔者还将从微课程教学目标、微课程设计原则以及微课程教学模式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微课程设计取向的变革。
(1)微课程教学目标:支持高阶学习,促进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
不同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要求是有差异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以及知识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都有赖于教学,高阶学习作为衡量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和发展高阶能力、高阶思维以及高阶知识的途径,都将对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教学目标也应符合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的要求,即支持高阶学习,获得高阶知识,促进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
(2)微课程设计原则:遵循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问题性原则
微课程设计原则要符合微课程的发展目标。笔者结合高阶学习、高阶能力、高阶思维以及高阶知识的特征认为,微课程设计要遵循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问题性四大原则。自主性表现在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微课程设计要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且保证学习者能进行系统性学习。探究性指学习者就某个问题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合作性指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分享,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性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问题,让学习者真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往的微课程的教学微视频都是以讲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微课程应包括问题提出、必要概念讲解以及其他解决问题所需学习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向学习者呈现答案,而是通过问题提出的方式,让学习者在掌握了必要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教师提供的其他可解决问题所需资源或者自己查找到的学习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而此过程并不是学习者独自一人完成,需要有合作小组,小组内部的各个学习者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3)微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基于项目、问题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建构主义为学习理论,并且符合上述微课程教学目标和微课程设计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需要了解某学科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适应既定的学习环境,最后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6]。教师先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并且为学习者提供几个项目和完成项目所需的教学微视频以及学习资料,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学习。学习者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然后学习者利用教师所给的教学微视频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且学习小组开始合作探究活动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完成某一项目,最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如研究报告、微视频或实物模型等。学生制作出作品后,教师可组织各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进行评价。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请学习者观看教学微视频引导学习者提出问题,或直接在教学微视频里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分工,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教学微视频或学习资料,使学习者能有效利用其解决问题。最后各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结果,实施评价。
(4)微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灵活性
高阶学习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上,而且基于项目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也不能简单用考试进行评价。其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注重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应包括问题和项目的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意义,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小组总体表现,学习计划是否合理、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学习过程的展示。
微课程发展于信息化时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体现,但是微课程在支持高阶学习方面存在知识点零散不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缺乏学习情境的营造、学习者间缺少合作互动的问题。那么,微课程如何支持高阶学习?如何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模型对微课程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微课程未来的发展新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高阶学习,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二是学习任务要与现实教学实践相关联;三是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四是注重探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包括微课程未来教学目标、微课程设计原则以及微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价在内的微课程设计取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