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才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位置仅限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血便等,易反复或持续发作,伴有癌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目前,西医常用磺胺类药物、免疫调节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毒副作用较多,患者难以耐受,治疗依从性差,疗效不佳。近年来,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其中补脾益肠丸较为常用,无毒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1]。笔者探讨加味清肠愈疡汤联合补脾益肠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1~64岁,平均(41.26±8.3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平均(5.03±2.45)年。观察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39.28±9.75)岁;病程1~9年,平均(4.59±3.1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相关诊断标准[1];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1 对照组 给予补脾益肠丸(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2627)治疗,每次6 g,每日3次,持续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清肠愈疡汤。组成:甘草片4 g,浙贝母10 g,黄柏10 g,苦参6 g,白芍10 g,海螵蛸10 g,胡黄连10 g,三七粉2 g(冲服),白及10 g,黄芪10 g,地榆10 g。水煎服,每剂200 mL,每日1剂,每日1次,持续治疗4周。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痊愈: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肠黏膜正常;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基本正常,粪检正常,大便次数每日<2次;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肠黏膜存在轻度炎症,大便成形,每日2~4次;无效: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③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4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3.3 结果
(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21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8%(49/51);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35%(42/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26<0.05)。
(2)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腹胀、腹泻、腹痛、血便改善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SF-36评分为(43.26±5.51)分,对照组为(44.73±6.6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36评分为(92.27±3.04)分,对照组为(83.45±5.1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1,P=0.000<0.01)。
溃疡性结肠炎被WHO确认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中医将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肠风”“泄泻”等范畴,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肝木克土、脾胃虚弱、外感六淫而致。脾胃受损,郁久化热,水湿内停,湿热蕴肠,使肠络损伤,肉败血腐,形成脓血,最终发展为溃疡,治疗以行气祛湿、清热解毒为主。
补脾益肠丸主要由延胡索、补骨脂、黄芪、肉桂、木香、防风、当归、白术、党参等组成,其中延胡索、木香活血止痛,行气;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黄芪利水消肿,补气升阳;防风祛湿止痛,止痉止泻;当归、党参止痛,补血活血,益气生津。诸药共用,发挥清热解毒、涩肠止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之效。清肠愈疡汤由甘草、浙贝母、黄柏、苦参、白芍、海螵蛸、胡黄连、三七、白及、黄芪、地榆等组成,其中甘草缓急益气;浙贝母、白及敛疮生肌;白芍止痛缓急,敛阴和营;黄芪利湿健脾,益气养元;地榆止血凉血;三七止血定痛,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收敛止泻止血、清热祛湿之效。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味清肠愈疡汤联合补脾益肠丸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