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不老的“佘太君”

2018-09-05 05:46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译制艺术家老师

彭立昭

著名配音艺术家、译制导演、作家苏秀,是我们最崇敬的老艺术家之一。主要配音代表作有《孤星血泪》《第四十一》《化身博士》《尼罗河上的惨案》《为戴茜小姐开车》,在长达68年的配音生涯中,她用声音塑造了无数人物,有王后、太后、女王、修女、农妇、囚犯、强盗、小偷妻子、低俗作家等,被誉为上译厂的“余太君”。她还以出众的才华执导了《银幕与爱情》《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远山的呼唤》《我两岁》《天鹅湖》《虎口脱险》《飞越疯人院》等150多部译制片,人生可谓完美。

时光荏苒,如今的苏秀已92岁高龄。记者近日获悉,这位享有盛誉的元老级配音艺术家于上月被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最美的光环,最高的荣誉,令人欣喜,更令人敬佩!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最亲爱的苏秀老师和中国的配音艺术家。

“幸运就是一头撞进了译制厂”

2014年,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大型的“辉煌年代——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演出,此次记者采访到了已是88岁的苏秀老师。苏老待人亲切,如一株美丽的向日葵给予人温暖。她慈眉善目,说话的语速快且生动传神。聆听她配音生涯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如沐春风里。只是当时演出时间快到,所以不忍心跟老人多聊。也是那一年,很多她的配音迷几乎每天在7点、14点、21点这三个时段,虔诚地收听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栏目播出的苏老撰写的回忆录《我的配音生涯》,听众品尝和收获的是充满诱惑和感召力的“魅力人声”,那些为电影译制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同志,更是世人敬仰的楷模。

“我觉得今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一头撞进了译制厂。”她说。好一个“撞”字,使得她性格里的坚韧与坚强,一下子闪现出来,也足见她对电影译制事业孜孜不倦、勇敢探索而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苏秀是在东北哈尔滨长大的,从小多才多艺。中学时代的她就参加了哈尔滨某电台的合唱团,合唱团里有一个播音员,他拉她去演广播剧,从此她爱上了广播剧,在里面她演过好些小角色,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1947年,她从东北来到了上海。上海解放的第二年,于心不甘的她想成就一番事业,报考了上海电视台的广播剧团,一考即中。那年2月闱0刚解放的上海遭到了国民党的大轰炸,经济相当困难,广播剧团也改成业余的了。她觉得业余的不是很理想,就又去报考了表演艺术研究所,就是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又考上了。当时电影局负责人事的柏老师找她谈话,了解到她有孩子,就劝她最好留在上海,别去学习了,去工作。经过综合考虑,才24岁的苏秀选择工作,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厂译制片组(上译厂前身)去工作,从此与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

搞译制配音工作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最不利健康。北京人称配音演员是“棚虫”。当问及工作环境如何时,苏老说他们的录音棚叫“漏音棚”。当时录音棚隔壁是一家炼油厂,有时炼油厂汽车来拉货,油桶滚动的声音轰隆隆,跟打雷似的。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之下,她和同事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平均每年能配出二三十部片子,最高的时候每年配过六十部,以一天两部交叉进行的方式进行。

“每个角色都似经历了一次人生”

苏秀是戏路极宽的女配音演员。“在我的配音生涯中,各种角色大约配了几百个,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重要角色,也有的只是几句话的群众。不管戏多戏少,每个角色都是我在那银色海洋中经历的一次人生。”这是她回忆录里写的一段文字。

苏秀特别喜欢深沉、质朴的表演风格。经过长期的工作熏陶,她学会了不少表达喜怒哀乐的手段。有一次,她在为褒曼扮演的侍女艾维配音时,有一场戏,她被海德先生折磨得快要疯了,海德还要她唱歌。译制导演陈叙一提示她:“口齿要清晰,神态要昏迷,要唱,不要有旋律。”这样,她很快就让自己进入半疯癫的状态,人物性格把握得十分到位。还有一次配《尼罗河上的惨案》中那个黄色小说家,她也是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你只要能豁得出去了去把她那个十三点的劲儿抓住就行了。”苏秀接触译制导演的工作是她进厂后的第二年,即1951年。她告诉记者,“我是从一些动画片、木偶片小片子开始的,1954年,才开始做故事片译制导演。”

导演哪一部片子最为难忘呢?苏老说有好多部,尤其是《虎口脱险》,影片里的台词妙趣横生,紧张而幽默。苏老说,那是一部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能够这么别开生面地拍摄成一部喜剧片,说明编导特别有想象力。《虎口脱险》的影响超越国界,受到中国观众长久的喜爱,和苏秀老师领衔的译制团队精益求精的努力密不可分。

世上少有的乐观老太太

采访时,苏老看到我们的刊物上登了一篇追思著名配音艺术家李梓的怀念文章,很是感慨。苏老说,没想到李梓的去世会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很多媒体都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借此回顾了上译厂的光辉历史;没想到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会这么热情地来做一台有关配音艺术的晚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她感慨地说,“我深深感谢一直支持我们、厚爱我们的观众,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

1984年,苏老退休后去了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影资料馆任译制导演,这一十又是1()年,比上班还累。平时,她要求演员,尤其是配主要戏的演员,必须提前15分钟到录音棚的候场室,她说,“就待着,安安静静地准备戏。”有一次她跟老厂长的女儿开玩笑说,“现在我是‘恶名远扬,人家讲我凶,这都是跟你爸学的。其实我主要是对两件事不能容忍,一是迟到,还有一个,演员对戏没做准备。”平时,她也一再告诫青年演员,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想象,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80岁以后的苏秀老师几乎每年生一场大病,因为哮喘的老毛病时时折磨着她,但她依然乐观开朗,从没闲下来,一个巨大的爱好就是电脑,在电脑前她一字一字地敲,终于完成了回忆录《我的配音生涯》。当年她在上译厂的时候,老厂长陈叙一要求演员讲戏,讲完一部戏,就要求整理出来一篇文章,这样她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日积月累,手头就有了大量的材料。她感慨地说,“我大概是因为有这些追求才能活到现在吧。”

生活中,苏秀老师爱交朋友,且待人真诚。她的朋友中有一半以上是她的粉丝“配音迷”,她亲切地称他们为“好友”。说起这些好友,她总是感激不尽,从前连女儿、女婿的手机号码都记不住的她,硬是把一个个帮助她整理资料的“好友”号码背得滚瓜烂熟。除了身体力行的“大朋友”,苏老还有不少志趣相投的小朋友。她说,自己一直有個梦想,准备做一档面向年轻人的广播节目。一个人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幸运;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福。配音,让苏秀老师享受到了这种幸运和幸福。在此,《北广人物》衷心祝福苏老,健康快乐,永葆艺术青春!

猜你喜欢
译制艺术家老师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