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是一支经久不衰的亲子之爱的颂歌。文章以“背影”为明线,以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为暗线,以车站送别为中心事件,运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对父亲关爱体贴儿子和儿子思念爱戴父亲的浓情厚谊做了酣畅淋漓的艺术表达,让人收获了无限的感动。
关键词:数字;解读;《背影》
教读本文时,我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五个”数字,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营造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浓烈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生动感人的一个细节
文中所写的“背影”,实际上就是第六自然段着力刻画的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攀栏杆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在这一精彩的片段描写中,最生动感人的细节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就显示了,攀的吃力状态可以想象;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爬法写得更为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点出爬的艰难。动作描写不仅细腻而简洁,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感,而且极为形象地传达了父亲的爱子深情,确实让人读来热泪潸然。
(二) 匠心独运的两次照应
一是首尾照应。文章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收束,总结了全篇,使得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二是细节上的照应。课文第六段写父亲攀爬栏杆时“向左微倾”的动作,为什么向“左”微倾呢?《教师用书》对此作了这样的解答:一是人们惯于右手用力,身子自然向左微倾;二是右腿先爬上月台,身子也会向左微倾。但我以为这样的解释只是源于生活常理,还不能完全符合作者的本意。其实此时的父亲已有了膀子痛的疾患,只是怕儿子担心没有明说罢了,这就为后文父亲来信中说他“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埋下了伏线,而后文父亲来信言病正是对此的照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样的照应不能不说是一种匠心,值得玩味。
(三) 巧妙合理的三次铺垫
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为下文刻画背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这是第一次铺垫;在四、五两段里,父亲在为谋事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踌躇再三,还是非亲自送儿子不可,两个“忙着”、两个“嘱”等对行动、语言的细针密线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真真切切地树立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为下文老态蹒跚地去买橘子作了铺垫,这是第二次铺垫;儿子这一方面,此刻对父亲的爱还不能理解,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父子在此时内心感情的差异,使得文章起伏有致,为下文儿子理解父亲的爱以后感情发生变化也作了铺垫,这是第三次铺垫。这三次铺垫合情入理,使得文章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令人叹服。
(四) 让人动情的四次流泪
第一次是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目睹此情此景,不禁簌簌落泪,这是伤心的泪;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栏杆,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夺眶而出,这是感动的泪;第三次看见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的时候,“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对父亲深情依恋的泪;第四次是读着父亲“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时热泪沾巾,这是伤心的泪。文章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五) 饱蘸浓情的五句话语
《背影》虽是一篇写父亲的文章,也能通过对父亲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但对总体上看对父亲的语言着墨不多,只五句话。第一句:“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对父亲来说,母亲去世乃人生最大的悲痛之一,但他却能强忍悲痛,安慰伤心落泪的儿子,更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第二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本没有时间送,但儿子在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有闪失,所以语含关怀。第三句:“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几个”虽不多,但关怀确是无微不至。第四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有惦念儿子路途平安,非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第五句:“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进去吧”提前说,反映出父亲担心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这五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深情,内涵丰富,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总之,切实抓住文中的五个数字,也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最佳切入口,再围绕五个数字激疑设疑,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学生把握要点快、进入情境快、领悟要义快,教学效果無疑会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徐经龙,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庐江金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