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弘扬“文化之乡”品牌,光大先祖开创精神,弘扬民间艺术、传承文化遗产,发挥文化服务功能、实施民生改善工程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文化之于民生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文化;民生;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传承;文化服务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生活化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在的方式方法与准则。
民生,即人民的生计,是一个蕴含着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所在,是一种渗透着大众情怀指代。从人权角度来说,它涵盖着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现实人的生存权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现实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既有生存条件的强调,又有生活质量的追求。
一、 弘扬“文化之乡”品牌,光大先祖开创精神
西平古为西陵,西周时,为黄帝后裔——柏皇氏的封地,春秋时为柏子国,西汉高祖四年置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远古时期,西陵国的嫘祖就在这片土地上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技术,开创了人类的服饰文明。黄帝娶嫘祖为妻,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西平是中国蚕桑文化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发祥地,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有中国诚信文化历史遗迹,中国尊师重教优传统的历史见证地和中国敬祖承训的章法典籍等等。是“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嫘祖发明人工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福荫华夏子孙,泽被人类社会;冶铁铸剑促进了人类农耕文明和冷兵器的发展,两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就是造福于民众的“开创精神”。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两个“文化之乡”的创建、申报和命名为契机,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功建当代,造福民众的主旨,积极挖掘、整合、开发、利用西平历史文化资源,成立了县文化开发领导组织,制定了以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西平炎黄文化研究会,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名誉会长,组织在西平召开了全国嫘祖文化研讨会,编纂了专题论文集《嫘祖文化研究》;举办了两个“文化之乡”授牌庆典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庆典盛况,组织创编了以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场文艺节目,其中包括大合唱、独唱、二重唱、戏剧表演唱、舞蹈、情景剧、音乐剧等,并以“天中特色文化艺术展演《嫘祖、铸剑》篇”为题,分别在西平东关广场、驻马店世纪广场进行了演出,受到了河南新闻采访团的集体专访,演出盛况在河南卫视、驻马店电视台播放,演出活动受到了河南省委宣傳部的通报表彰。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建设了嫘祖苑,嫘祖祭拜广场。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嫘祖祭拜活动也逐渐形成规模和声势;以寻根问祖、情系中华为内涵筹划的“中华母亲节”项目,荣获河南省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化创意项目第一名;以宣扬嫘祖开创服饰文明的节目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大型文艺晚会演出。
棠溪剑业在传承千古冶铁铸剑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现代高新技术,先后研制了“轩辕乾坤剑”“北京奥运剑”等系列巨型剑,分别由市、县领导赠送黄帝故里,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中央电视台记者专赴西平采访,并在节目专栏进行了系统报道。
二、 弘扬民间艺术、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厚,大大小小的人类史前文化遗存十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1处,馆藏文物千余件,这些文化遗产或者以各种实体存在,或者以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存在,或者以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的方式存在,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情感息息相关,充分发掘、整合、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是惠及民众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西平大铜器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闹年打击乐,它传承久远,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铜器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相沿治传承的民间艺术,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情感,它集民间音乐和舞蹈于一体,富于表演性和观赏性,具有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大铜器在西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09年普查,全县现有民间铜乐队196个,约6000人直接参与大铜器表演活动。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进了身心健康,沟通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杨庄乡、权寨镇被国家文化部表彰命名为全国“文化艺术(大铜器)之乡”,谭店乡被河南省文化厅表彰命名为全省“文化艺术(大铜器)之乡”。2008年6月,西平大铜器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局以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为己任,在挖掘、整理、整合、研究大铜器艺术的基础上,组建了精干的大铜器表演队伍,精心编排、刻苦演练。目前,西平大铜器已相继参加了全国东西部合作盛会,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乡村大世界”,春满中原——河南民俗荟萃,河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庆典等大型文艺展演活动。2008年11月,西平大铜器代表河南省参加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荣获最高奖——“金穗杯”奖。
长期以来,文化主管部门对大铜器表演积极引导,热情扶持,每年春节元宵期间举办全县大铜器比赛,为大铜器的振兴推波助澜。近年来,还以奖代补的形式,为我县芦庙、杨庄、权寨、谭店等乡镇的20多个大铜器表演队购买大铜器设备。同时,还热情扶持农村业余剧团和唢呐表演队,连年在春节期间举办农村业余剧团汇演。先后为我县12个业余剧团和10个唢呐班队购置演出灯光、音响设备、服饰及剂唢呐、笙等乐器。
三、 发挥文化服务功能、实施民生改善工程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给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文化惠民建设的重要体现。几年来,县文化馆策划组织了为群众义务写春联、元宵灯谜竞猜晚会、“柏国星光”月末才艺大赛、公益性露天舞会,举办了书法美术作品展、摄影艺术展、群众性体育赛事300多场次,参与群众60多万人次。举办舞蹈、美术、书法、声乐、体育项目的培训20多个班次,培训4000多人次。
县图书馆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知识,播撒文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旨,积极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多形式、多渠道为广大读者的读书学习提供优质服务。目前,图书馆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具书借阅室,报刊和电子阅览室等7个不同功能的服务窗口,每周服务时间达56个小时。在各乡镇建立基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200多个,通过因特网和有线电视为民众提供资源服务。同时,精心挑选农业种植、科学养殖技术光盘,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手中。几年来,长期开展下乡活动,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帮助39个农家书屋建立健全了一套真正适合“农家书屋”管理实际的管理规程和操作细则。在履行业务职能的基础上,图书馆还积极开展社会教育的延伸服务,主动与校方联系,以图书馆为阵地,让中小学生有组织地到馆阅览,并定期在学校宣传栏进行书目介绍和新书推荐,在节假日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组织书法绘画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改制后的县柏国综合演艺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全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精神,根据农民需求创编了一批反映科学种田、果蔬栽培等为内容的文艺节目,让老百姓在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又学习到了相关科技知识。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体现于社会文明的程度、道德风尚、民众素养、公序良俗。文化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潜移默化着公民的意识和精神,以一种生命过程的关怀和体恤抚慰着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之于民生是一种最深刻的也是最久远的惠及。
作者简介:
黄广平,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