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课改前后的比较研究和思考

2018-09-04 10:00魏霞锋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原始凭证课改比较研究

魏霞锋

【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这个知识点在课改前后从教材整体、教学内容、编写理念、具体实施、教学评价等五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值得一线中职财会教师一起研究。

【关键词】原始凭证 课改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03-02

一、背景说明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职高会计教学目前已经全面开始新教材的教学,会计教科书也在职业教育新理念宏观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而不再是以往改革的小修小补。随之而来的是财会专业教师在新教材教学面前的不适应。笔者作为经历了新旧《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的教学教师,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进行研究和思考。

二、比较研究

(一)编写依据的比较

旧教材原始凭证这个内容是根据2001年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申报、立项及管理意见》精神进行规划和编写的教科书《基础会计》中的一个章节内容。

新教材是2006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重点解决我省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实施“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2007年课改课题组成立,用五年时间分阶段对30个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初步形成能与现代产业和行业进步相适应的体现浙江特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满足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而编写的《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的教科书。

旧教材的出现有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在教学要求上已经远离现代学生的实际。比如,旧教材中原始凭证只占第四章第二节一个内容共9页。原始凭证种类偏少,不能满足现在新兴行业出现的需要。新教材《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是以一本书共136页的形式出现的。但其实新教材的出现是对旧教材内容的传承和发扬,它们对会计教育的期望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二)教材内容的比较

1.教材整体设计的比较

两本教材中旧教材原始凭证分为五大点:一、原始凭证的概念;二、原始凭证的种类;三、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四、原始凭证的填制;五、原始凭证的审核。新教材分为三大模块12个任务:一、与银行往来的原始凭证;二、与外单位往来的原始凭证;三、企业内部的原始凭证。

为了更清楚两本教材的整体设计,现将书中图表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从旧教材到新教材,我们所教的教材有明显变化:整本书容量明显增加,内容细化;新教材三大模块12个任务下又细分为27个活动,每个活动均通过活动描述—业务流程—操作依据—工作步骤—技术支撑—成果展示—能力拓展七个方面来进行。在设计结构、文字运用和阐述理论上,摒弃传统追求新颖,提升可读性效果,让学生在“乐中学”。

2.教材章节内容教学课时的比较

从上表明显可以看到原始凭证在教学过程中的细分化,促使课时的增加。新教材原始凭证的教学内容分为:与银行往来的原始凭证,与外单位往来的原始凭证,企业内部的原始凭证。基本上按讲授和实训1:1的比例进行教学,对于支票的教学甚至按1:2的比例进行教学,明显是强调操作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旧教材本着“易教易学”的原则,保留传统教材原有特点,以讲为主。新教材立足于“任务导向”的理念,首先提出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这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原始凭证的相关知识,通过任务导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材中呈现大量的表格和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理解、掌握和操作。

4.教材实施的比较

旧教材通过先理论后实践的流程,平时教师讲课也是先从原始凭证的概念再是种类然后是基本内容,在基本内容中出现了两张原始凭证的样式。关于具体如何填则是通过让学生熟记“真实可靠,填制及时,内容完整,填写清楚”这十六个字来作为依据。带过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要想让学生掌握填制要领这个书本知识只能作为理论依据,实践操作则需要老师另行整理材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十年前,可能还可以应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高考的改革,书本可用的实训资料真的太少了,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新教材则将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三个模拟场景中可能会遇到的原始凭证分别归纳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每个教学活动强调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完成操作过程,在“知识预存”“小助手”“技术支撑”等环节介绍与该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并通过“法规链接”把学习领域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不仅课堂上较好掌握原始凭证填制要领,更重要的是与现实接轨,随时更新会计新政。

在整理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在涉及原始凭证的填制时,旧教材只通过16个字的填制要求进行说明,但我们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形式的原始凭证,是各有特殊要求,所以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更让学生易学易懂。俗话说“十个会计九个账”,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会計行业的现状,只要是合法的合理的,税法会计法都认同就行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新教材让师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具体如发票这个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旧教材中仅展示一张样式和填制要求,没有任何铺垫说明,作为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是无从辨识真伪对错的。在新教材中,将发票分成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两个方面来进行详尽说明。通过案例展示了增值税发票的来龙去脉,更是直观地讲述了增值税的填制流程。在能力拓展环节还通过纠错来进行知识点的巩固。通过两个岗位办税员和会计的设置,让学生更好理解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的开具、识读和审核。

图一(老教材) 图二(新教材)

笔者对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时,发现旧教材理论性较强,而新教材对凭证的填写训练目标明确,任务真实,层次清晰。

5.教材教学评价的对比

旧教材教学评价在章节中无法体现,必须通过配套的习题集来反馈。新教材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成果展示。每个活动都安排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环节,以促进学生从展示的角度参与问题研讨和互动。

三、几点困惑、思考

(一)不接触概念怎么直接填凭证?理论指导实践向来是老师们教学的法宝。省编教材《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直接以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没有理论的铺垫,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的就是几张原始凭证,而高教版《基础会计》之第四章第二节在经历了长长的理论学习后才学习原始凭证的填制,业务的文字说明也没有,直接通过凭证分析业务了,老师们疑惑了:经济业务分析不再是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么?

(二)丰富的呈现形式学生受得了吗?旧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形式为主。而今新教材中密密麻麻的表格、图片学生能看得懂么?能从中自主地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么?

(三)清晰的板块怎么没了?传统教材严格按先概念再例题编排,而且例题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得非常严谨,例题教学在书中前后呼应。新教材中不再集中编排业务分析,而是各种图、表,给人感觉有点“烦”,老师们困惑不已。

对新事物的适应总有一个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困惑。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反映出了比较大的差异该如何处理,应有怎么样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呢?

在对新旧教材进行实践对比研究期间,发现困惑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似乎更多了。但有两点感触颇深:

第一,教材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研读教材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去把握和处理教材,所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课本一开始没有给我们现成的教学理论,那么我们应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这样更适合现在学生的思维定势。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上课的形式必须有所改变,不能照本宣读,新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活动任务,角色扮演的形式出现,让教师必须抛弃以前的教学模式,好好研究新教材,争取有新突破。

第二,新教材对老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有活动过程,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胜任的职业情境,从而能更好直接上岗实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新教材中有很多的互动活动,那么课堂应有怎样的职业场景呢?怎么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更有利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科研行为解决的实際教学问题。

通过本校在新教材实施前后12级和14级选取的各一个班实习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接受新教材教学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肯定,上手快是一致认同的。下图中标注的单位是校企合作单位,给出的评价更有对比参考性。从同一个企业对不同级学生的评价可以看到14级的总体评价较高,事实上通过实地考察,除了实习生本身的性格特点,也知道了用人单位对实习生上手快,也是评价高的原因。

12级实习生情况统计表

班级:12级会计1班 实习生人数:14

14级实习生情况统计表

班级:14级会计1班 实习生人数:10

会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我们需要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收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适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才更有助于我们培养出新一代的会计人。

参考文献:

[1]范春芳.运用新教材 贯彻新理念 培养新人才,2016-09期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原始凭证课改比较研究
论会计凭证的审核-原始凭证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原始凭证的规范
浅议会计出纳原始凭证交接单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