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2018-09-04 09:55王思燕赵春红王淑杰张乐宇程彩虹陈莹
关键词:中医内科三叉神经痛治疗

王思燕 赵春红 王淑杰 张乐宇 程彩虹 陈莹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为三叉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及病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60例采用西药卡马西平口服治疗,研究组60例用中药活血化瘀及祛风组方口服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经过治疗对比后,研究组:患者治愈4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例,总有效率98%,不良反应发生率3%;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5例,总有效率85%,不良反应发生率41%。两组患者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上看,均存在明显差异,两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加祛风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廣使用。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法;三叉神经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9..02

“三叉神经痛”又名“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属面痛、颊痛范畴[1],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发作在三叉神经分布局域的短暂性、频繁性疼痛,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易发病,以单侧多见,也有双侧同时发病。目前,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2],所以临床上治疗方法也很多,有西医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基因治疗,中医治疗等[3]。西医方法多用卡马西平口服治疗,该治疗疗效虽还尚可,但副作用多,且容易耐药[4]。我院目前采用要多是西医治疗和中医药物治疗。通过对60例进行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与同期60例患者西医治疗比较,觉得用活血化瘀法对该病治疗有明显优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将方法及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120例,按患者的选择及病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60例中,男性17例,女性43例,年龄48~57岁;平均年龄56.7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2个月,单侧发病39例,双侧发病21例,极重度疼痛15,重度疼痛23例,中度疼17,轻度疼痛5例;对照组60例中,男性19例,女性41例,年龄46~57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个月,单侧发病40例,双侧发病20例,极重度疼痛13,重度疼痛18,中度疼痛17,轻度疼痛1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疾病诊疗要点与疗效判定标准》,符合以下情况纳入研究标准:①疼痛分布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程短暂性刀割样疼痛。②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液生化检查正常;③排除小脑、桥脑及其临近部位的外伤、炎症、肿瘤所引起的三叉痛。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给予评分[5]: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0分为无痛。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首次200 mg/次,每日3次,若疼痛不缓解,可根据病情调整用量,最大不超过1.2 g/天;治疗时间1个月为1疗程,满1个疗程后,跟踪随访评价,通过电话随访3个月以后,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研究组采用活血化瘀祛方法,药方组成是参照吴萍,徐洋洋的组方,加上自己临床经验总结的方子:白附子50 g、全蝎50 g、僵蚕50 g,蝉蜕50 g、丹皮50、天麻50 g、桂枝100 g、川芎20 g、丹参20 g、红花lo g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根据患者体质辩证加减药物,偏寒加白芷及细辛,偏热加石膏及黄芩,以上药方每付用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一次,连续用药一个月,用药期间注意饮食,尽量不食用油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同时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医药药品管理局《中医疾病病证诊断治疗标准》,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治愈:完全无疼痛,面部各功能正常,电话随访3个月后无症状出现,患者反映良好;有效:经治疗后疼痛明显好转,但过3个月后又再次有疼痛感,但比首次症状轻,维持时间短;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显著变化,患者仍感觉面部嘛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3软件包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数字统计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各用两种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愈4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例,总有效率98%,不良反应发生率3%(2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腹泻);而用卡马西平口服治疗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5例,总有效率85%,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例出现眼球震颤,6例出现嗜睡、眩晕,5例有恶心、头昏,4例有步态不稳、3例有视觉模糊)。由此看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差异,具有统学意义。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最棘手的疾病之一,由于病因不完全清楚,发病机制也不确切,因此也给临床医师治疗带来很多的困惑。从西医治疗角度看,卡马西平多用于抗癫痫发作治疗,也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但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容易反弹,且出现眼球震颤,嗜睡、眩晕、恶心、头昏,步态不稳、视觉模糊等不良反应,因而,临床应用受限。传统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与经络受风毒侵入,凝滞不通或经络被气血阻滞有关[6],因而治疗上应以活血化淤、通络祛风、理气为原则[7]。也有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是“面痛”“头风”范畴,发病机制可能为风火、风邪过多有关,久病后出现痰液堵塞、瘀虚等,属于复杂病机[8]。也有研究认为,风毒为本病的最终诱因,为此治疗时注重祛风解毒。总之,体内若肝阳上亢,承制失衡,内蕴毒邪,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体内经络功能异常,不能排出病理或生理性废物,久而久之积聚于体内形成毒邪,阻止血运,从而加重病情或者导致反复起病。本研究用活血化瘀及通络祛风之药,包括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丹皮、天麻、桂枝、川芎、丹参、红花等;根据患者体质辩证加减:偏寒加白芷及细辛,偏热加石膏及黄芩。白附子可以祛风化痰,尤以头面之风为主;全蝎、僵蚕可通络止痉;蝉蜕及天麻可祛风止痛,且作用柔和;川芎、丹参、红花等均可活血化瘀;大量桂枝可以通络,全方共奏止痛祛风、活血化瘀之效。丹参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达到进一步达到疏通经络与止痛的效果。为此,药理学也表明,丹参可促使血管扩张,对局部血液循环予以改善,进而有效疏通经络与止痛。本次研究治疗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率3%,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不良反应发生率41%,差异明显(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总之,笔者认为,用中医活血化瘀方法,可以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且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脱 缰,于洪洋.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24-125.

[2] 左 敏.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4(7):59-60.

[3] 何 南.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运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447.

[4] 潘均喜.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30):180-182.

[5] 袁振涛,王河宝.针刺联合搜风通络止痛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3):416-417.

[6] 吴 萍,徐洋洋,徐智强.三叉神经痛的证治方药规律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2):201-202.

[7] 翟长皓.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8):9-10.

[8] 张延华.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7):105-106.

本文编辑:王雨辰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三叉神经痛治疗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