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要彰显文学性

2018-09-04 02:42谷莉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学性陶渊明语文课堂

谷莉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学文化素质。”由此,我们看到语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期望定位上是很高的,在育人上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现实情况正好与其地位相反。语文学科目前已走到了很尴尬的境地。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语文素质低下,人文素养不高,高中语文学习早已边缘化,课堂气氛沉闷,昏昏欲睡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因素是教师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文学性。要想匡正这一局面,还语文一个本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我觉得可以从彰显语文课堂的文学性方面入手。

一、有文学史意识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参考等的束缚,教师与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往往从孤立的作品出发,就文解文,因此获得的东西也是肤浅的、片段的。

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常规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学生能感知到的有宁静、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与生活,有陶渊明厌恶官场、归隐田园的思想情感,还有白描及远近景相交的写景手法等。作者、写作背景只是被当作一种文学常识一带而过。如此一来,学生对《归园田居(其一)》、对陶渊明的认识仅止于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从高中生的认知来看显然是肤浅的、片段的。若我们能把作者及该诗置于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去把握,再拓展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及《读山海经》组诗、《桃花源记》等篇章,学生可以从诗歌发展的脉络中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及地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陶渊明可谓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之宗,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为中国文人构筑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影响了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学生在文学史的徜徉中必定得到人文的濡染、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教学不就充满了文学性吗?这不就是新课改的终极目标吗?

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接触,可以粗略地了解由文学作品串联起来的文学史。同时,从文学史的层面上进入文本,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因此,强化文学史意识是彰显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关注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丰碑,一方面它们承载中国历史、思想的演进和辉煌,一方面它们又展现了自身艺术的独特性。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的。比如古人的诗文中经常用典,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那么根本就不懂古人在说什么。屈原的《离骚》之所以那么优美、那么经典,却又如此难懂,原因也就在于此。所以,高中语文不能拘泥于一篇文章、一道练习、一次考试、一本教材教辅,应该以更宏大的视野、更强的文化使命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站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上,放眼古今文学艺术活泼的生命,才能真正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于传统文学的了解只是基于教科书中寥寥几篇文章而已,许多传统文化经典更只是听过名字,对内容知之甚少,缺少深层次的了解。现在高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加大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依旧还是片面和杂乱的。

例如,《氓》描写的是春秋时期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丈夫抛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负心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成功地塑造了当时社会中女子执着、痴情、坚毅的典型形象。常规教学引导学生获知这些也就达标了。但为了加深对这种怨妇形象的理解,更深刻地体会《诗经》的文学性,可以选择《诗经》中的另一首同样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谷风》以加深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体会。通过对《氓》与《谷风》两个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典型人物的学习,感受人、景、情的融合和诗中营造出来那种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哀婉色调,能加深学生对《诗经》中这两首诗文学性的体会。教师还可以更深一步引导学生课外探究中国文学中的怨妇诗,了解怨妇文化。

由一篇文章拓展到一种文化,反过来,在一种文化的背景下又可以更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因此,关注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既可以深入理解文本,又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求知欲,生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韵味

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语言是其教学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对于一节语文课中的文本而言,语言又是其教学的外壳。文本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人文气息,唯有通过教师生动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完美地表现。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性的支点应是教学语言的文学性。我以为抓住“三味”可以突出教学语言的文学性。

第一,“文味”。意思是教学语言要有文人气息。教师可以采用对句、诗歌、散文式的语言,饰以引用、典故、比喻等修辞,以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文本。哪怕是做“老学究”式的咬文嚼字也未为不可。

第二,“言味”。意思是教学语言要抓住汉语言的特点。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一种语言。与其他语种相比,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有平仄的配合,有双声叠韵的连绵,有象声词、语气词、固定词组等,教师要根据内容不同,务使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疾徐有间、声情并茂的音乐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第三,“趣味”。意思是教学语言要有趣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巧设悬疑,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趣味,富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可以这样说,高中语文教学语言应该是有味的、唯美的、艺术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们要用文学性的语言去涵养语文,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文学性的内涵及途径有很多,以上文字或属疏知浅论,但我相信,彰显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则本正而源清。我们在语文这方星空下,更美妙地感知那山那水那情的同时,亦可期待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文学性陶渊明语文课堂
你好,陶渊明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