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略)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交流课前制作的知识卡片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知识点,师生讨论,归纳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東,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为什么认为“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组内讨论,分组承担问题,班级交流)
①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篇课文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骄傲自满,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点拨: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小结
我们学的《秋水》只是原文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