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小城非遗传承人: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8-09-04 23:23
世纪人物 2018年9期
关键词:留英巫山县梨膏

长江浩瀚,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文明璀璨,大江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

像重庆市巫山县、湖北省秭归县这些地方虽然不大,文化氛围却足够浓。这里有很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履行着对故土文化的坚守。

刘伯枝:在质疑中前行

重庆市巫山县的刘伯枝是“巫音”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巫音”传承谱系的第64代传人。

“巫音”又称“神歌”,发源于长江三峡巴楚之地。它集祈福、表演、祭祀于一体,是流传于巫山民间的一种传统祭祀音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刘伯枝自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巫音”。为保护“巫音”这一民间传统祭祀音乐不至失传,2013年巫山文化部门成功申报“巫音”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抹去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保留了以“巫音”为主、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值得传承和保护的内容。

同时,巫山县有关方面也努力将“巫音”打造成巫山旅游传统文化的新名片,进而使“巫音”得到有效保护和良好传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认同‘巫音文化,这是人们寄托美好夙愿的一种方式。”“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刘伯枝说,这与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陈嗣红:把传统手工坚持下去

重庆市巫山县的陈嗣红是巫山梨膏县级非遗传承人。

巫山自古因盛产梨而得名“梨乡”,巫山梨膏因其止咳润肺等显著食疗作用,自民国时期逐渐名声远扬。

陈嗣红父亲是巫山梨膏的受益者。“小时候,父亲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咳嗽得厉害。”陈嗣红说,当年在供销社工作的哥哥,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了梨膏回家。在梨膏的滋润下,父亲的咽喉轻松很多。

后来,作为巫山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陈嗣红负责收集整理巫山传统美食,梨膏成为其重点收集整理对象之一。

陈嗣红查阅县志、历代名人有关巫山梨诗句、在典籍中寻找巫山梨膏的蛛丝马迹、在民间寻找梨膏制作技艺人物……对梨膏了解渐深的陈嗣红随即拜师,开始学习梨膏熬制技艺。

“要坚持做传统手工,把梨膏食疗作用传承下去。”陈嗣红说。她认为,传承需要创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食疗需求,陈嗣红广泛调研,不断调整梨膏熬制秘方,让梨膏通过长江水路走出巫山,惠及各地人群。

罗留英:从小老板到文化人

湖北省秭归县的罗留英是薅草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

迄今为止,罗留英收徒20余人,年齡从20岁到64岁不等。多年来,罗留英和徒弟们在景区演出,让薅草锣鼓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欢迎。

虽然不赚钱,但罗留英说很开心。“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是我的任务,也是我的责任,我要把薅草锣鼓传承推广下去,这才是我的心愿。”罗留英说。

猜你喜欢
留英巫山县梨膏
贾云飞:留英硕士乡村振兴展风采
关注盛会
摔屁股蹲儿
春雨
我们念书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秋梨膏先生
蜜蜂、蝴蝶,甲壳虫乐队
秋梨膏先生
阿逗的留英速写本留学党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