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雅阁来到中国已经有19年历史,作为本田在中国的名片,每一代雅阁的出现都能在国内市场掀起波澜。如果对于第九代雅阁锐·混动来说关键词是动力颠覆,那么对于第十代则是设计颠覆,原本成熟稳重的它摇身一变拥有了年轻、运动的气质
优点:燃油经济性高,外观设计更年轻
缺点:悬挂调校稍硬
上市时间:2018年8月29日
竞争车型:广汽丰田凯美瑞双擎
中国市场分析:
雅阁锐·混动在推出之后在市场上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第十代车型相比现款更年轻、燃油经济性更为出色,此外,相对于凯美瑞双擎,雅阁锐·混动的调校更加运动一些,相信它的出现会再次刷新消费者对于混动车的概念
第十代雅阁锐·混动在动力上配备了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由一部2.0L阿特金森循環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控制单元(PCU)、双高功率电机以及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组成,匹配电动CVT无级变速箱。
相对于上一代虽然在参数方面没有变化,但却能够实现40.6%的热效率,因此综合工况油耗也有所变化,由4.2L/100km下降到4.0L/100km。
在本次试驾的节油极限挑战赛环节中,我们从呼和浩特前往包头往返共360公里,我所驾驶的车辆在上下午的两段行程中平均油耗均为3.3L/100km,也有选手跑出了更出色的成绩。
和其它节油赛一样,车辆在速度上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都是在所有非刚需电子配置关闭的情况下行驶(包括空调),为了减小风阻,跑高速时尽量不开窗,只留下一条缝,过程是艰苦的,但最终的成绩还算令人满意。
当然,我们在日常驾驶中不会有人为了省油而做到如此地步,但既然是“极限挑战”,就要尽最大努力,挑战最大限度,去尝试打破原有的状态。因此说创意也好,宣传也罢,其实对于赛事的意义不必太过深究。
在动力输出方面拥有三种模式,分别为EV行驶、混合动力行驶和发动机行驶。起步及开启巡航时,系统会切换到纯电动驱动模式(需要在电量充沛的情况下,一般两格电量以下不会开启),同时也提供EV按键强制切换的方式。而在需要强力加速时,则由发动机驱动发电机,通过将此电力供应给行驶用电机驱动前行。高速巡航时,系统会直接联接离合器,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输到车轮推动前行。
由于电机驱动的高扭矩特性,雅阁锐·混动在起步时轻快而有力,方向盘有着精准的指向性,转向力度也恰到好处,刹车的调校偏向舒适的风格,比较线性。
悬挂方面采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式组合,整体感觉完整而扎实,有韧性但稍稍偏硬,在通过较高的减速带时车身震感稍微明显。
NVH方面,雅阁锐·混动通过带三个麦克风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消声夹层挡风玻璃、发动机舱隔音器以及车内加注泡沫等方式有效降低了路噪、风噪和发动机噪音的传达。
雅阁锐·混动在外观设计上与汽油版本基本上如出一辙,相对于上一代车型更加年轻化,这也是为了顺应潮流而做出的必然改变。
本田家族式前脸具有很高的辨识度,U型大嘴式前进气格栅搭配横向贯穿的镀铬饰条很有力量感,羽翼式LED大灯带远近光智能切换功能,同时与格栅连为一体,使前脸的整体感更强。
车身侧面的腰线非常平直,侧包围立体感很强,前翼子板处和车尾还配备HYBRID混动专属铭牌,以彰显其混动的身份。
尾部的设计大气而精致,回旋式LED尾灯、上扬的小鸭尾以及溜背的造型强化了运动感,镀铬内嵌式双排气货真价实,绝对不是样子货。
18英寸混动版专属轮毂造型锐利而张扬,同时增加了电镀的范围,轮胎品牌为优科豪马ADVAN dB系列,尺寸为235/45 R18,这款轮胎比较偏重静音性。
相对于主打年轻运动的外观,内饰设计相对要沉稳许多,车厢以黑色为主,搭配黑色木纹装饰的设计雅致而耐看,用料和整体做工方面也比较考究。
三辐式多功能方向盘采用真皮包裹,尺寸适中,握感很好。仪表盘采用了液晶+机械的设计,左侧用来监控混动系统工况,右侧显示行驶速度。
8英寸悬浮式中控屏支持蓝牙、导航、CarPlay或Honda CONNECT互联等多项功能,触屏+物理按键的设计非常实用,有效地防止了误操作。
在乘坐空间方面,雅阁锐·混动秉承MM空间设计理念,通过将PCU/ICU小型化,并将电池设置在后排座椅下方的设计,保证了与汽油版相同的后排空间,2830mm的轴距比现款增加55mm,膝部空间更加宽敞(体验者身高178cm)。
行李厢的容积为573L,同样与汽油版保持一致,相比九代雅阁锐混动增加174L。后排座椅支持整体放倒,能够满足家庭日常使用需求。
总体来说,第十代雅阁锐·混动相对于上一代车型在设计上更加年轻化,精准把握了年轻消费者的脉搏,混动技术上的进一步优化使其兼顾了节能环保与驾驶乐趣。尽管不少人将混动车型看作是纯电动车的过渡产物,但笔者认为,混动技术的诸多优势或将使其成为未来新能源技术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由纯电动取而代之。那么,在混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本田或许在未来更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