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分析

2018-09-04 12:43陆文宣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应急实验室管理

陆文宣

(上海海洋大学 设备处, 上海 201306)

高等教育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而快速发展,作为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一些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贵重物品集中地之一,它承担着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2]。因此,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单纯是高校提升治校理教能力的关键内容和指标,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培育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3]。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安全管理,积极探究安全管理对策,努力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表明,实验室安全问题一直是对校园安全构成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已有所加强,但与国外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4]。

(1) 体系未健全,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统一的安全管理部门,有的只是成立一个虚拟的“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挂靠后勤或保卫部门,实验室安全工作一般是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与保卫、后勤、基建和资产等部门交叉,而这些部门又分属不同的校领导,相互之间边界不清、职责不明、对接困难,且缺少专职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无法适应高校教学科研高速发展的需要[5]。二级学院院长是责无旁贷的安全责任人,但他们教学研究工作忙,没经过系统性的安全培训,对安全管理知识完全凭经验,加上没有设学院级的专职安全管理员,学院下属的系、室、课题组更不可能有专职安全管理员,甚至连兼职安全管理人员都没有明确,学校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6]。

很多高校虽有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但不够完善,或缺乏系统性,也未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深层次角度去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7]。部分制度在制定时就是为应付检查,简单“抄袭”或借用他人的,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故不具操作性,在真正需要落实时难以到位。

(2) 考证较积极,培训走过场。大部分高等学校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新进人员(包括新教工、新学生)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进入实验室(简称“准入制度”)。但往往负责该项工作的管理人员不太重视,或人手不足,培训只是让新学生(新教工)通过在线系统自学,或者直接背诵纸质教材,对照考试题库死记硬背,只要达到一定的分值就通过考试,并发放证书,一次不能通过的,可以两次、甚至多次重复考,使安全培训变成了“走过场”。

(3) 抽查代普查,预案不完善。高校实验室内的安全隐患是指实验场所、设施及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安全隐患如不能及时得到排查,受到触发就会引起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是排除隐患的有力手段,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为落实安全,会定期组织全校(院)范围的安全检查。然而有些实验室人员由于长期身在其中,往往忽视了本来应该做的日常普遍检查,而日常普查可以全方位地查找问题,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目前,高校都相继制定实验室的应急预案,但有的实验室制定的应急预案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实验室虽有应急预案但从未进行过针对性的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成为一纸空文。

(4) 安全专项少,设施更替慢。实验室基础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许多高校往往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表面上看来“投入产出比高”的专业、学科建设上,重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和实验室条件的改善,而对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财务部门在预算安排上给安全专项的经费很少[8]。

2 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地方特色高校行业特色明显,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建成一些行业前沿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服务于教学、科研。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如下:

2.1 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分布广,安全管理难度大

地方特色高校立足于行业,专业设置有差异,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研究的领域也不一样,高校间的实验室功能设置差别很大,以入选“双一流”建设的某地方特色大学为例,该校从成立之初单一的水产学科发展到水产、海洋、食品等领域的特色大学,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室596个。其中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水产学科)所在的水产与生命学院建有209个实验室,占该校实验室总数的35%(见图1)。实验室内拥有大量仪器设备,占学校的资产总额中比例很高。近年来,我校拥有大型仪器设备数量逐年增加,10万元以上的设备从2008年的200多台增加至2017年的1 700余台。实验室安全管理除电、气、水等基础因素外,还涉及到化学、生物、辐射、电机及特种设备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实验室成为学校安全重点防控单位。

图1 某地方特色大学实验室分布

2.3 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经费短缺

地方特色高校常常会把有限的财政拨款用于学科建设上,拨给实验室建设的有限经费很少会用于实验室安全防范建设,因而难以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如某地方特色高校搬迁新校区以来一直想在已规划的实验室洗涤污水暂存池上建一套智能系统,以便将其内暂存的洗涤废水经处置达标后再排放,2017年该校财务处“挤出”了60万元的预算,后因参与投标企业的最低报价高达90万元/套,项目只得暂停。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对策思考

科学探索是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实验室的固有属性,所谓探索就是要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开展创新性研究,其中必然蕴藏着较多风险[9]。因此,高校要用专业手段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实验室,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建设安全管理系统。

3.1 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下发多种文件、派遣检查组来规范、督查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这些文件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以保障人身安全、物品不受损为导向,从满足人的基本安全感和基本尊严出发来做好相关工作,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是开展一切工作首先必须考虑的[10]。

高校应成立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与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协调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有关重大事项,保证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经费投入。教育部在2017年的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布置中已将此列入安全检查的一项内容。高等学校须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专项经费,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在实验室建设经费项目中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子项目,专用于实验室安全设施设备的维护、更新,用于安全手册、标志标识的添置,以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制度汇编及奖励等。通过专项经费的落实,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1]。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各高校在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时要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7]。要有明确、可行的奖惩措施,保证每项制度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制度来强化安全培训,启动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准入制,未通过专门的安全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员一律不能进入实验室。

3.2 构建实验室安全全过程控制体系

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应从源头做起,在实验室建设规划阶段,就要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组参与认证,突出对人和环境的保护,用专业的手段设计实验室,优化实验室操作台(柜)等设施布局,规范水电气管路的走向,烟雾探测报警、视频监控、洗眼器、应急喷淋、应急救援以及应急药箱等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要严格按国家标准建设。规范、标准化的实验室是保障安全的关键,旧实验室改建(或拆除)也应参照此程序执行。大量事实证明,用专业手段规范建设的标准化实验室的事故发生率远低于其他实验室,能带给从事实验的人员更多的安全感,使其专心地从事科学研究。

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除了要在硬件方面标准化外,还应对安全运行、组织实施等日常管理的软件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惯用的ISO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制定以杜绝事故发生为目标的全方位、全过程、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

3.3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检查机制

安全检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日常检查是安全检查的重要方面,普查包括检查实验室内的水电气管路接口、仪器设备、器具器材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重点检查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安全通信设施和报警装置是否处于正常适用状态。让从事实验的人员日常检查、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主任)定期普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院系领导抽查相结合,通过规范有序的日常检查及时地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高校应设立一支专职的安全督查队伍,可聘用刚退休、对学校情况(特别是实验室情况)非常了解、做事认真负责、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教师)任成员,经培训后上岗,做到每天无规律地在不同实验室巡查,督促检查各类实验室的安全,当场开具整改通知、限时整改,可有效地消除各类隐患。

3.4 建立实验室安全危机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除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安全领导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外,还应要求二级学院、系、实验室、研究所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应急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模拟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实战能力,以便在实验室危机发生时,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程度。在校保卫处的统一安排下,每年定期举行实验室消防、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和灭火演练等实地演习[8]。为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故,处理可能发生的危及安全的各种紧急状态,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是事故预防的关键,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制、应急措施、事故处理步骤等。作为人员相对集中的危险工作场所——实验室还应建立紧急疏散撤离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7]。

3.5 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能力建设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多、学科间跨度大,涉及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别,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到位,应建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素质优良、责任心强、人员稳定的安全管理队伍。在编制偏紧的高校可安排以安全管理工作为主的岗位人员,也可以用人事派遣的用工方式来解决安全管理队伍的人员缺额。可在现有人员中通过师傅传帮带、强化培训考核,提高其专业化任职水平,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12]。

对化学、生物、食品等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进行实验室安全入门基础培训外,还要进行专业培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来集中授课学习,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新仪器、新设备由实验室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培训。特别贵重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考查合格后才允许使用[13]。

3.6 采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将会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信息化技术为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可能,将技防设备(如监控探头、报警装置等)以有线(或无线)方式通过网络与电脑、手机等终端相连接,实现对实验室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人员的违章、违规行为并立即纠正,或者及早发现事故萌芽,有利于第一时间采取响应措施,减少损失。实时监控使得多校区办学的高等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变得尤为便捷,零死角的实验室监控系统还可为事故发生后的事故调查分析提供直接依据,实时监控将事故发生时间、过程记录下来,为确定事故时间、查找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提供重要依据[14]。高等学校应该及时安排资金建设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系统。

3.7 加强安全教育,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高校要突出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从校长、书记开始,到每一个普通师生都应接受通用性的安全教育,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还要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要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应编印安全教育手册,人手一本;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体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积极宣传安全基础知识,让校内全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主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高校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安全卫生防护和救护知识,传授安全操作技能[7]。新员工入职、新学生进校必须立刻接受针对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加强新实验室投入运行前和新实验项目开始前的安全教育[15]。安全文化应通过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无形的力量产生有形的影响,从被动管理转换成主动遵守,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确保校园安全的效果。安全文化有着约束、导向、凝聚、辐射、同化及传承等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并将其融入到高校的办学理念中,将安全生产作为高校价值取向的一部分,约束及指导师生员工的行为,影响及带动身边的人,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16]。可通过举办和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安全知识竞赛,来激发师生主动接受安全知识的热情,让进入实验室的每个人改变观念,从“要我安全”的被动心态转化为“我要安全”的主动思考和行动。

4 结语

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历来都是实验室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7]。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各级管理部门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保证安全专项经费支持,按照实验室管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操作细则,积极探索用专业手段进行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把住实验室安全这道防线,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猜你喜欢
应急实验室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