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内涵机制探讨

2018-09-04 12:43徐志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部学术实验室

徐志玲, 杨 力

(重庆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3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是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所必须强调的运行机制之一,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中,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占到20%的权重。重点实验室应挖掘、定位和扩大开放内涵,开辟新模式、新途径,通过人员开放、基金开放、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履行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提供咨询与服务、为社会培育和输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其他研发组织开展联合攻关等公共科技职责[1-2]。

1 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生物流变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共享对提升学科水平、汇聚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促进协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1.1 支撑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创新,提升学科水平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见图1所示。

图1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图

重点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流的实验室作为支撑[3-4]。学科建设要以实验室作为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开放共享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汇聚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入国内外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1]。

1.2 汇聚人才队伍的平台,促进国际化团队建设

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队伍,一流的、稳定的科研技术团队是实验室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科研的需求,建立一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是维持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渠道[5-6]。实验室是引智、引进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可以为人才汇聚搭建重要的平台,从而配置富于创新、协作的学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

1.3 科研反哺教学的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近年来,为了适应高校教学改革及招生的需要,实验室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运行已成为必然趋势[7]。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新型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上具有相当的优势,比如具有良好的学科支撑、具有一流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具备充分的科研实验条件、队伍开放交流密切等[8]。

1.4 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能力是指实验室运用组合手段,在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协同企业、高校、其他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等多元主体构成协同创新体系,对战略、技术、市场、制度、组织、文化、信息、知识、资源(包括人员、资金、基础平台、实验设施设备)等创新要素进行整合利用,从而获取最大化的协同效应、实现协同产出的能力[9]。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布局建设的科研基地,在各类协同创新主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实验室可以为协同创新搭建开放、合作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是推动实验室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有效途径[10]。

2 实验室开放内涵与成效

2.1 吸引流动人才,建立高水平学术团队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鼓励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与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的联系和优势互补,在人员配备和引进政策上建立较完善和灵活的制度以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来工作,并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学术团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稳定的实质性合作,以期提升实验室的研究水平。近5年来实验室吸引各类流动人才包括海内外兼职教授、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聘请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等多名外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每年对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研究工作、教授研究生专业课程,并获“2016年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立项,为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水平的提升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实验室积极搭建前沿性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共吸引国内外35名优秀青年学者到实验室合作研究,其中9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实验室以“促进学术交流、探索学术前沿、激励学术创新”为宗旨,设立访问学者基金项目,积极吸引海内外的优秀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开展访学和交流,使实验室成为青年学者互动交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课题设置方面,开放基金主要资助国内外学者进行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并积极考虑申请人研究方向对实验室现有研究方向的互补性。在课题运行方面,要求资助课题需在实验室内部确定合作对象,并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3个月以上。通过与合作对象及实验室固定人员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实验室的优势发展和交叉创新,同时更带来了后续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项目的合作与共同科学研究的契机。

2.2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校企科技合作与交流

实验室能够实现国内外流动人才的引进,并与实验室建立起良好、互动、友好的合作关系,主要的措施在于,提出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建立了“共创共赢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并紧密结合国家、部委、省市、学校的各种人才计划与优惠措施给予大力度支持。近五年来,实验室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共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100余人次的专家考察访问,参加境外学术交流62人次。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实验室已与20多个国家与国际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设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5项,主/参编《个人健康医疗器械》等系列国际标准33项,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533篇。在科技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实验室围绕医疗器械(设备)及生物制药等研发关键技术,获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1项,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14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重大重点项目61项,占实验室经费的51%。社会服务方面,围绕国家“大健康产业”,牵头科技部支撑计划“诊断检测类产品应用示范评价与技术提升”项目,联动全国124家企业、医院及高校率先发起和运行“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成功建立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区域推广应用示范评价体系。

2.3 协同育人

科研反哺教学成为实验室的重要特色,实验室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多种方式开展协同育人。实验室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交流、访学,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等方式多渠道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赛事和科技创新学术活动,为学生深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开拓学术视野、培育高水平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实验室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型教育体系,由美国4所大学和美国国家纳米医学研究中心的多位教授组成国际顾问小组,与陆军军医大学及相关高校的电子信息、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合作,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加强学生的医/工科知识学习。

另外,实验室通过搭建国内外联合培养平台,支持研究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访问,并积极推行“产学研用”模式,强化教育与产业接轨,与10余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对接地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同时,实施全球化教育战略,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空间,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号召扩大来华留学教育,目前已招收巴基斯坦、印尼、伊拉克、越南、肯尼亚、印度等多个国家留学生攻读硕博学位与博士后研究。本科生教育方面,近5年来实验室共支持本科生课外科研实践项目100余项,每年为本科生提供近80项实验室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为80%以上的本科生提供了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使用先进科研平台和仪器设备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主办/承办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可以在短时间内汇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为开放交流和合作提供一个重要的场所或平台[10]。5年来,实验室共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9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其中包括首届“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论坛、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2016学术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中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研究前沿研讨会等。实验室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进一步打造了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吸引和汇聚了多学科交叉、极富创新性的研究队伍,不仅可以在生物流变学领域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还能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2.5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实验室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11]。五年来,实验室购置的细胞组织培养应力加载系统等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已用于生物流变学、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医电及生物制药等平台的研究。实验室价值30万元以上的设备进入重庆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10万元以上的设备进入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实验室在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固有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仪器设备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对细胞组织培养应力加载-测试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功能开发。此外还自主研发了世界上首台食道和肠道多模式高分辨率测压系统(MF-HRM)原型机。

2.6 科学传播

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科学家在科学传播链中仍然扮演着“第一主体”的角色,而实验室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12]。实验室专门组建了科普活动团队,包括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等,每年从实验室运行经费中划拨经费用于科普活动。实验室5年累计向公众开放260天,参与人数达2 200余人次。实验室与重庆市中学建立了长期科普合作关系,被评为重庆市“雏鹰计划”先进实验基地。科普团队不仅在校内开展活动,还深入区县开展各类科普宣讲,覆盖人数1 000余人。

3 实验室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并占有一席之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3]。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生物流变学领域国家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实验室开放方面,发挥了优势、特色和引领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实验室引进高层次研究人员的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学术领军人才不足,这需要实验室优化学术环境,不仅开放引进,更要着力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及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尤其是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应争取“以我为主”,这是重点实验室提高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14]。实验室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坚持流变学与多学科技术与方法相集成,在生物材料、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取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产业支撑。

实验室应承办更多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渠道扩大实验室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开放基金项目方面,应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和资助力度,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开放质量,吸引及培育国内外本领域的优秀学者。实验室应进一步优化大型仪器设备的建设管理、开放共享的机制与措施,使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科技合作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实验室还需进一步强化智库作用,切实为推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 结语

实验室开放促进了国际化学术团队的建设,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实验室应继续加大开放的力度,活跃开放的形式,面向国家“大健康产业”重大战略需求,突出研究特色,坚持理工、医工交叉,引进与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生物流变学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基地、以及高水平国际学术合作基地。

猜你喜欢
教育部学术实验室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电竞实验室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