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申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据悉,此次专项行动将综合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重点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规范通信资源管理,加强源头治理,打击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合力斩断骚扰电话利益链,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
当前,营销电话扰民、恶意电话骚扰等问题日益突出,12321举报中心6月骚扰电话统计数据显示,贷款理财、违规催收、房产中介、股票证券四大举报热点占据投诉量的60%,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
《方案》强调,十三部门将建立骚扰电话联合行动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响应处理机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各部门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工信部每季度通报相关治理情况,引导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将有关企业的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记于企业名下并依法向社会公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涉骚扰电话相关案件给予法律指导,研究提出适用法律意见。司法部配合各相关部门,推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规范电话营销行为。
此次专项行动能够举政府十三部门之力,重拳打击骚扰电话,可谓是迫切之举、深得民心。但也有少数人提出质疑,十三部门联手治理骚扰电话效果究竟能否如预期?
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根据此方案,基础电信企业仍是治理骚扰电话的核心。但权力有限,既是监管方,也是利益关联方,治理会影响其收益。从这点上看,基础电信企业没有足够的、自发的大规模投入提升技术防范能力的动力。
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杨光表示,有国家十三部门联合发力,随着治理骚扰电话的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对于民众来说肯定是好事,但能不能从源头上遏制还有待时间检验。
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五项重点工作方向,其中包括:一,严控骚扰电话传播渠道;二,全面提升技术防范能力;三,规范重点行业商业营销行为;四,依法惩处违法犯罪;五,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另外,《方案》还就每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分解,例如在加强语音线路和码号资源上进行严格管理、规范营销外呼业务、增强骚扰电话提醒和预警能力、规范售房租房电话营销行为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但付亮认为,行动方案中提到的重点工作虽然涉及到了骚扰电话的各个方面,但仍需注意严控的主体应该是工信部及各地的电信监管机构,“督促”远不够,应加强行业监管和处罚,包括对骚扰具体实施者,也应包括基础运营商、提供骚扰软件者。
杨光也表示,文件还是在技术层面和传播渠道层面要求比较多,但对个人信息泄漏的源头惩处力度还不是很清晰。这种方式相对容易操作,也比较容易在短期内形成一些可以量化的成绩,但对骚扰电话的遏制实际上更多的还是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有赖于法律环境和全民意识的不断提升,仍任重道远。
同时,记者注意到,《方案》中给出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的具体实施时间是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只是一次阶段性的集中整治,但真正从源头遏制骚扰电话不应是一蹴而就的,需多方联动,打好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