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白色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回收废旧农膜,对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搞好农村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有重要作用。
由于农田地膜结构稳定,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在土壤中长时间存留,残留地膜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环境都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地膜易碎但不易分解,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对土壤特性会产生不利影响。残留地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会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渗透性,导致水分移动速度缓慢,水分渗透量减少,造成土壤含水量降低,减弱耕地的抗旱能力,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农田土壤中的地膜还可能使土壤孔隙度下降、通透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土壤气相交换。由于农膜是难分解的农业塑料制品,农田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将会影响环境污染。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残膜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对水分运动产生阻碍,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水平,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减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另外,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到家前屋后,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强化管理核心,需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群众的自觉性。
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向社会与农民群众宣传残膜对农作物以及环境造成的危害,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解,提高农民对地膜的认识以及清理和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同时向农民群众宣传使用合格地膜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真正践行残膜不清净,机车不播种。通过宣传教育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宣传效果,加深农民的认知程度和认识高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残膜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d,所以地膜仍然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基本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农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吸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农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中后期农作物追肥和培土防倒伏。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定严格的农用地膜政策并监督施行,减少地膜造成的污染。对企业当前的生产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农膜产品的质量,其厚度以及拉伸强度均满足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使用不能回收的超薄农膜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把农田地膜污染源头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并制定农田地膜残留标准。
进一步加强轮作倒茬技术,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减轻了农田残膜污染危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虽然可以达到增温保墒、增产的目的,但是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农作物根系生长困难,禾苗发育迟缓,影响作物产量。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术可提高回收率,防止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减少残膜留量,降低农田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确保农业持续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