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玲
【摘 要】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这类综艺节目以其特有的文学性、育人性和正面性的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发挥着一定作用。这类综艺节目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影响。针对高校德育现状的不足和《朗读者》给予的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校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机制应积极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共同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出力,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综艺节目;德育;大学生
一、综艺节目的基本特征与德育价值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瞩目,深受百姓喜爱。但董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 i我想,這类节目能够火的原因在于百姓需求、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朗读者》类的综艺节目用文字的形式讲述着最真实的故事,传达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也正因如此,使得它能够扎根于民众心间,更能深受大学生的追捧与热爱。
(一)综艺节目的基本特征——以《朗读者》为例
第一,文学性。在信息爆炸与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日理万机”却不曾或者不敢停下脚步来回归内心,探寻生活的真谛。文学也已经被快节奏吞地销声匿迹。不曾沏上一壶茶,品上一本书,却马不停蹄地刷着朋友圈,微博空间,生怕遗漏一丝一毫。那种对文学天然的喜好已经所剩无几。基于人们紧绷的神经、过大的压力、匆忙的步伐,《朗读者》这类节目顺应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独特的方式再现文学特有的魅力,缓解着“文化焦虑”的发生,让人们能够安静地坐下来再次体会文学的美好、生活的恬静。但它并不是单一的读书节目,不像《中国诗词大会》简单的文学进行回顾,而是借助文字的载体,通过真实的故事传达着人间的真情。这种共通的情感有助于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领悟文学的曼妙,体味人间的温情。
第二,育人性。与很多泛娱乐化的节目不同,“朗读者”更注重节目的寓教于乐,做到教育与娱乐二者的有机统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电视、各类综艺节目成为许多人的休闲方式。有“韩流”文化下的观影,有速食文化中的小视频,这些内容更多的是放松身心,仅仅为了解压,缺少更多的教育意义。缺乏育人功能,太强调娱乐作用正是很多节目的共性,也是节目不能长存的根因。然而,我国专家学者却认为,文艺教育工作使可以融入到娱乐当中,人们可以在观看电影时使精神获得放松,如果该电影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那么民众在放松过程中也接受了相应教育。ii从《朗读者》的内容来看,很注重育人这一功能的发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传递着社会的爱心、责任、道德等品质。这些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做人所应有的品质。在被利欲熏心的时代,在对市场化理解有失偏颇的时代,通过这种轻松的节目重新唤起我们内心的品质,更显重要。特别对于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大学生,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正面性。《朗读者》中的每个人都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不同故事,内容不同,但性质同一,即充满了正能量、传递着社会的正气,激励着人们前行。正如主持人董卿在首期节目中所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这极其富有“温度”的话语则是正能量的典范。而这些能量不是凭空捏造而来,而是每位嘉宾的亲身经历。在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节目中,濮存晰老师“重获新生”的历程,无国界医生蒋励在战火中行医等,这些普通而不平凡的经历,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习近平也多次强调了正能量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激发正能量;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激发正能量;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激发正能量。” iii
(二)综艺节目的德育价值
第一,道德教育。
道德是指社会生活中用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iv道德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常说的道德教育即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和调节、教育、认识的功能,以此来纠正人们行为的偏颇和错误,促进社会有序运转。v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复杂的关系网上,而要想更好的编织这个网,就必须遵守应有的公德,做一个好公民。面对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形态,我们感慨道德滑坡现象的发生,我们呼吁社会道德的重建,这有力说明着“性本善”的本性未曾泯灭。诸如《朗读者》类的综艺节目在当前的形势下播出,通过真实的故事传播着社会的善恶,从而督促人们能够自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多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张家敏两次接受乳腺癌手术,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却不忘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投身“粉红丝带”服务事业,力所能及帮助更多患者战胜病痛,走出黑暗。她的事迹不应该只是让我们在荧幕面前落泪,更多应催生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公德的践行。
第二,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它主要回答人生的价值、目的是什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 vi这是我们对人生观的最常见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性。大学生是人生观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好的社会影响对其健全的人格、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方向盘,掌控着人们的整体发展方向。作为容易受到影响的大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朗读者》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为线索,“遇见”、“选择”“陪伴”“眼泪”“告别”等等,有家喻户晓的名人、有素不相识的百姓在同一个舞台分享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最喜欢的文字。通过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反省自己的人生路。这些故事虽然只是别人的,但却折射出最真实的感情,是属于人类共性的东西,是指引着我们更好地塑造自我的价值观,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进,更好发展。
二、综艺节目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朗读者》这类节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态势中留给大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和心灵的栖息地。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发展,对热衷于综艺节目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他们的更好发展。
(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规范
面对现在越来越艰难的处境,大学生要想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中,就要学着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单位里就应该做一个称职的职员,而在家庭里就应该做一个好的成员。能够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很多大学生如果没有摆好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各种挫折,很容易就会偏离正道,丢失自己原本的位置。大学的阶段也正是处于迷茫十字路口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朗读者》这类综艺节目,很好地顺应了人们的需求,在迷茫的时刻,让人们能够静下心感受和品味他人的人生以此来为自己迷茫的道路打开另一盏通向光明的灯光。大学生需要灯光的照亮,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砥砺前行。
(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始终有一颗“不忘初心”的信念。一个人要想真正的得到发展,就必须有着良好的素养与高尚的人格。优秀的综艺节目对大学生自我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朗读者》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定位,有利于认清前行的方向。此外,更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波浪,认真品味生活中的乐趣与人生的价值。
综艺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更容易产生迷惑的心情,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产生忧虑、焦躁、烦闷等情绪。适当观看有益的综艺节目可以缓解压力,释放心情,甚至可以在听取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灵感,努力前进,从而塑造自我健全的人生观。
三、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起了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学生的兴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首先,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应是服务生活,只有落实到生活中去的才有它的生命力与实效性。正如16号文件中提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党的文件中,我们不难得到启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引导。
其次,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高校不仅可以开设课上课堂,也可以开设课下课堂。例如,一些社团开设的德育演讲活动、德育相声小品大赛等等丰富的课下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同学兴趣,提升参与度,提升道德素养。此外,老师可以带领同学多看一些有益的综艺节目,通过轻松的观影让同学理解道德,感悟生活。与此同时,多开展一些爱心志愿活动,如,走进敬老院,爱心支教等活动。在活动中,在经历的过程中学会奉献,提升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信心。
最后,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那些随身携带的智能机、iPad,以及办公必需的电脑都成为他们最常使用的最方便的上网工具。高校可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监管,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构建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如,学校可以开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翻转课堂、微课、以及慕课等形式的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博客等各种新型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增强学生的互动。
(二)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
第一,实事求是地宣传道德模范。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与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党正不断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其做法能有效提升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道德模范的宣传与学习中,亿万民众无不感受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模范事迹的宣传与表彰是深得人心的做法,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过于赞扬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大肆鼓吹其高尚品质而把模范人物神话了。模范人物的选取与宣传应贴近百姓生活,群体代表应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对其品德的赞扬应适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相信,才能达到模范效果。“对道德榜样的宣传,要防止偶像化、脸谱化和底线化;面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冲击,要注意防止道德榜样的功利化、手段化和伪善化。防止这些现象是道德榜样成为社会大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重要前提,否则,道德榜样就可能异化,并对社会大众和道德建设产生负面效应。” vii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应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人物,实事求是地宣传“十佳大学生”的优秀事迹,多从身边的学生中找寻那些品德高尚的榜样,进行对大学生宣讲。用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感化学生,达到榜样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二,教师需践行“身正为范”的理念。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讲话就强调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高校教师是诚信教育的最根本保证,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是优秀传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指路人。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老师应有的素质。首先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身正为范”不仅是要求也是最起码的标准。教师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自己的形象,身体力行来为学生做典范。首先,树立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持有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做人品质,从而把这种品质也带到生活中。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健全人格。教师要想培养出“四有”学生,首先自身必須要是“四有”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这些让学生钦佩的品质,老师的教育才具有说服力与威信,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第三,家长做好“严于律己”的榜样。
托尔斯泰曾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这句话讲的主要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在家庭教育示范效应中,父母要严于律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如夫妻间相互尊重、信任、体谅;邻里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工作中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在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渲染下,在父母良好榜样的教导下,孩子自然会学着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了。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大学生在有了一定认知的情况下更能对父母的行为加以评判与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诚信的大学生。
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否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也是德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注释:
i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70220/u7ai6516815.html
ii文藝的教育作用:周恩来谈传统戏曲《连环套》.中华网.2009-07-20.
iii2013年3月6日习近平辽宁代表团审议会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
2013/0311/c241220-20746904.html
iv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2008年10月重印),第136页。
v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2008年10月重印),第136页。
vi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第188页
vii廖小平.简论道德榜样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2-08-06(B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唐文曙等编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马松源主编.论语[M].北京:线装书局,2011.
[6]朱家存,王守恒,周兴国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2014.2重印).
[7]姚本先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14.5重印).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学出版社,2004(2008.10重印).
[10]冯刚.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11]赵定贵,梁芷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中),2014(2).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