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近年来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挑战;對策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据统计,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所给出的定义已超过100多种。目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布伦特兰夫人等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可概括为三大特征,即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前提,社会可持续是目的,三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
城市是一个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场所,它指聚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谋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三者协调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把中国的城市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据统计,中国至2016年末城市数量已达到657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城镇人口也由1978年的1.7亿增至7.93亿,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由17.9%上升到57.35%。i因此,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可以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还将进一步增大,一个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将在全国推开。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两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源环境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构成对城市人口容量制约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多个,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各项设施的承载能力两大项。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对城市人口容量的影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就业岗位数量。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不同的,而就业岗位数量是直接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首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当城市失业人员数量控制在低于一定比例之下(通常认为应低于5%),社会才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其次,生活水平不同,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不同,消费能力也不同。如果生活水平提高,但城市对与人口生态作用有关的商品供应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没有相应提高,则会使城市可持续能力有所降低。同理,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商品能力增强,对城市消费品供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城市本身的生产能力有限,外界提供又受到一定限制,则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小。
2.城市各项设施承载能力
城市各项设施的承载能力严格地说也受制于城市的经济实力,如果经济实力强,则有能力提高设施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交通设施。交通设施包括道路和车辆两个方面。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庞大的机动车总量是北京城市现有道路空间资源条件无论如何也难以承受的。所以,造成了北京十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高峰期市中心有1/5路口与路段陷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交通管理不当的原因,但城市人口数量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有本身的规律性,一定的营业面积最多可以接待多少顾客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商业服务设施不足,将使市民感到生活不便,也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三,教育、医疗设施。同理,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教育、医疗设施,也将降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资源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如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自然资源是自然条件中可以被利用的部分,是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自然资源通过数量、构成、质量、相互关系和分布制约着人口的数量和分布。著名的罗辑斯蒂增长曲线清楚地说明了这种制约关系:在种群增长的初期,为适应期和建群期,种群增长较慢;然后是增长的对数期,种群高速增长;最后是增长末期,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终于增殖数与死亡数基本相等,进入平衡期。
北京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城市的两大基本特点是高密度的人口聚落形式和开放的物质流和信息流。鉴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决定了其所需的大量物质与能源必须依靠外界输入,如果把经济承受能力和外界供给能力看作是无穷大,可以认为这种物质流和能源流的流入是无限的,并不构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食物及其相关物质、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其生产活动所需的某些矿产资源的供给看作是无限的,并把它们从对城市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中剔除。因此,真正对在城市中生存的人类至关重要而又无法依靠外界输入的正是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中,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市人口既是城市子系统的主体和主要消费者,又是主人和主要生产者。城市人口子系统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中,巨大的人口压力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环境自净能力形成尖锐矛盾,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ii。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工业的建设、汽车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
(二)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从城市规划的内容看,以往城市规划一般存在侧重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内容,缺乏城市规划的整体意识,规划滞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等问题。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首先是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技术水平低下,造成交通堵塞和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的交通问题困扰其发展已日趋明显。其次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很多,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环境问题制约着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我国城市不仅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而且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显著,城市主导产业不明显,严重制约城市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2016年,我国城市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6%、39.8%和51.6%,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很大,尤其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我国城市产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不同规模企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这是造成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终端能源中绝大部分电力、热力,是市内以煤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供热厂生产的,也就是煤在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天然气和太阳能等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制约着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人口老龄化、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压力迅速增大。结构性失业、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消化以及城镇贫困象等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设施落后,就医难和小孩上学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六)城市人口素质与老龄社会问题。
我国城市绝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居民是新增的人口,许多是新近刚从农民转化过来的。城市的整个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低,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老龄化问题将日益突出。2016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1.5亿,约占总人口的10.8%。2020年将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5%。城市老龄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加重了工作人口的经济压力,需要提供老年公寓、护理院、托老所、入户护理等服务,从社会的角度上说,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
传统的城市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尺度,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强调重视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数量,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发展的要素,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求以最低的發展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市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综合社会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保障,对城市的供排水、交通、能源、环境、通信、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需要相适应,同时要提高其配套能力,以及现代化技术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转效率和内在质量,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四)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调整产业结构。iii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向生态建设高速迈进的有效途径。城市产业结构应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调整,优化鼓励环保型高技术产业和功能型第三产业发展,逐步调整淘汰传统产业。
(五)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
城市资源,包括土地、环境、交通、文化等四大类,这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资源的保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制定资源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和适度开发。
(六)改善城市环境。
改善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或政策环境,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证。(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3)创建优美的社区环境和加大文明建设力度。(4)营造适应城市功能的文化和景观环境。(5)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七)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iv城市居民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城市居民的构成和素质是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关键,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体系,促进社会稳定,追求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城市,只有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就会沿袭西方城市“先发展,后整治”的老路。尽管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但是,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注重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协调统一,就会避免西方城市步入成熟期后不可持续现象的发生。
注释:
i 《中国统计年鉴2017》
ii叶立梅.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0
iii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2)
iv杨重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1(12)
【参考文献】
[1].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气象出版社,2001
[2].李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4(12)
[3].杨重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1(12)
[4].任勇,吴玉萍.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2)
[5].张力威.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