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吉红 桂铭
【摘 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口素质提高,个性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因素。新时代个人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关系中进行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进步;而社会进步又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本文人际关系是就普遍意义来讲的,它与社会历史发展相辅相成。
【关键词】平等性;和谐性;互利性(双赢性);选择性
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迷的谜底,不仅是社会的动物和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主体。每个个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①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可见,为了形成并不断维持和更新诸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相互间的各种交流、交际活动,即马克思所说的“交往”,也就是人际关系。因为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所以新时代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人际关系源远流长,追溯至人类社会开始,从古至今,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创造性作用,同时也受到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制约。“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制度,人际关系也是新型的。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应当也可以满足每个社会成员正当的人际关系的交往需要,创造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其品格、才能和多样化个性的美好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个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群体存在、和谐和发展的基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是马克思对此作过的精辟的概括。
新时代的新型人际关系,与以往社会形态里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差异,其特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以均等的机会去施展才能;人们只有社会分工之别,没有人格的高低贵贱之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平等、民主、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制度上的保证。使人们在政治上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新型互助合作的同志式关系;经济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保证劳动者按劳取酬方面的平等。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尽管是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不平等促使人们去争取真正的平等,发掘人类潜在的能量,多劳多得,使人类个人自由价值得到空前的发扬。权利平等,机会均等,结果合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为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提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系列方案,在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之间取得必要的协调,保证社会安定和尽可能促进个人自由,为实现较高的效率提供保证和动力,也进一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在新时代,中国梦聚拢广大人民群众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万众一心;需要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党员处理好党群关系,需要每个人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在加强党的建设基础上,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有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整治歪风邪气,建设和发展经济。随着社会前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使中国在国际重震国威,国民人际关系也必将进一步融洽和谐,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第三,人际关系的互利性。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是封闭、狭隘、不利主体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形式的“差序格局。”个人独立的价值、权利和人格有时被扭曲、变形以致完全淹没在团体利益中,谈不上独立自主与平等互利。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所以,在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个人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为个人充分自由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和制度保证。但是,历史上“左”的错误如“大跃进”等,追求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没有真正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之间开始缔结各种契约关系,保证双方义务权利的对等和互利互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们考虑的是“双赢”甚至是“多赢”;它要求兼顾各方面利益,不能损人利己。发生矛盾时,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或者,把人当做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有效扩大和加強人际关系的横向联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人际关系的选择性。封闭的痛苦酿造开放的渴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彻底抛弃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点和一切闭关自守的思想和行为。国内打破条块分割、封锁,改变了“一刀切”工作方法导致的平均主义交往模式,人际关系不再呈现被动、间接特点,而是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丰富化。社会化大生产交换的扩大使人们交往领域和可供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地从点到面、从国内到国外迅速展开。手机、因特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使用,使人们的交往选择更具主动性,形式多样、联系便利,各种微信群的建立和选择,如娱乐群、电子商务群、理财群、高考升学就业群、健康运动群、美食群、中医养生群、传统文化群、旅游观光群、工作群等等,群友共同自觉遵守和监督群规。国际上,我国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加入世界经济竞争中,这种选择性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改革深化的原因。社会化的大生产同时也要求人才在全社会合理流动,使过去由单位、部门对人才的单向选择,变为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向选择、单位部门可根据需要择优录用人才,人才也可选择适合发挥自己专长和优势及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价值的单位和部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交流市场是充分的体现。因为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前进;而社会的进步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在这个相互联系、相互要求的动态过程中,人们就不能被动地等待、应付社会的选择,而应积极追随社会进步,自由选择,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引导社会前进,从而实现群体的最佳结合,优化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当然,社会主义并不是终极的理想社会形态,尤其是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旧制度遗留下来的许多旧思想、旧观念、旧的价值标准;新时代,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政治制度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我们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和谐性、互利性和选择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逐步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必将有很大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也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1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