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税收要精准发力

2018-09-03 03:47陶璐雅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税收

陶璐雅

【摘 要】目前税制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实际税负、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降低广东工业大学税收交易及服务成本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积极释放改革红利、注入企业增长活力、调整经济结构三大方面着力。从而确保税制改革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税收;发力措施

一、税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解决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经济与税收密不可分,税收在经济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和调节作用,研究找出税收对供给侧改革中的着力点,有效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税收存在的不足

(一)税制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没有全面显现

1.资源税调节作用弱化,环境保护税属空白。税收对资源的利用、对过剩产能的调控、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企业后续庞大的运营成本没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中间产品也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此外,我国目前主要依靠征收排污费来约束企业的排放行为。

2.房地产税收结构不合理,加上房地产开发阶段税少、税负轻,而流转环节税费过多,使企业税负重,增加了建房成本。

3.个人所得税制度亟待与时俱进地修订完善。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采用的是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考虑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净收入所得征收的特征不明显,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公平费用扣除缺乏灵活性,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从而不能适应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情况。缺乏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更好的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二)实际税负在当前税制和过渡性政策下潜存危机

1.“营改增”后暴露出阶段性税负不均衡。近年来,“营改增”的减税效果明显,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全面下降,是最大受益群体,一般纳税人税负呈下降趋势, 但“营改增”前期出现了阶段性税负不均衡、少量企业税负上升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税负差异,中心城区创新企业多,服务业发达,税负下降较为明显,受益最大;二是行业税负差异,生活服务业减税幅度最大,房地产建筑行业、物流行业减税幅度相比而言下降较少;三是同业企业税负差异,上下游规范企业抵扣充分、受益较大,但各行业均有少量企业税负增加。

2.税率结构设计欠合理,由于税率档次过多,“高征低扣”、“低征高扣”难以监控,尤其是混业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存在人为调节税负的风险,容易发生专用发票虚开虚抵等税收管理风险。

3.“营改增”进项抵扣范围过于局限,导致抵扣链条不完善,例如主要成本中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的纳税人,工资薪金、房屋租金、子女抚养教育等费用,因不能产生进项税,其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致使税负上升。有失税负公平。

(三)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支持政策成效不明显

1.涉及主体税种企业减税空间仍然较大。

2.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依然没有全面减轻。中小及民营企业欠税费遗留问题造成包袱较重,资金紧缺;商业企业大多虽欠税较少,但后劲不足;金融保险多为集中监管企业,基层管理检查受限,收入不增反降。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仍在进行中,负担仍然存在。这种多头征收、多头管理的格局,增加了管理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

3.针对“三去一降一补”的税收支持政策受限。相关税收政策较为滞后,缺乏前瞻性。以W市为例:不仅钢铁、水泥、石化、有色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现象。

(四)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急需加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缓慢,税负明显较高。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快提供,但总体创新实力偏弱,特别是缺少科技“引擎”企业和民营“創新”企业,难以掌握国际产业链的高端。

(五)税收交易及服务成本存在下降空间

1.税收服务与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各级地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和国地税纳税服务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强化税源监控,推动以风险导向实现税收征管模式的转变同日益强化的过程管理与责任追究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税收信息技术对纳税服务和日常征管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应用还不够,税收成本还比较高。

2.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依然不很协调。在征管改革顶层设计推出多个升级版本后,以前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内部制度与改革的目标及内容不配套,导致税收管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环境的大背景下,税收风险点逐步后移,“放管服”融合难度加大,税收征管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与其他职能部门税收情报信息交流不够通畅。

3.纳税信用体系未能全面发挥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和转变税服务方式的作用。纳税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还停留在传统税收征管模式下,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跨领域的有效支撑。纳税信用级别动态调整,纳税服务分级分类管理,涉税通知提醒智能化等服务和管理措施依然不能满足纳税人需要。纳税信用等级在推动扩大“银税互动”范围,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其信息开展“纳税信用贷”等金融活动,帮助诚信纳税人降低融资成本,进而形成纳税遵从的示范效应还不明显。

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一)重塑宏观供需均衡,积极释放改革红利

1.强化结构性税收政策运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是提高税收政策和体制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引导社会资源向全省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企业;二是针对经济发展中钢铁、冶金、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运用税式支出、税收支持等方式,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

2.发挥税收响应效能,实现供需关系动态新平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地税加快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税总发〔2016〕171号)内容,未来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中将以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环保税、资源税为主体税种。充分发挥政策效能,从而引导供需关系动态的新平衡。

3.推动税费配套改革,培育供给侧发展新动能。通过进一步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全省税收与工商、社保、公安、国资等职能部门跨域数据分析机制,借助大数据税收信息实现全省财经部门间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在政策宣传、数据移交以及业务过渡等各个环节充分挖掘税收预测经济发展的功能,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风险防控提醒,使“大数据、云计算”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撑,引导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资本驱动向技术、知识驱动转变。

(二)推进企业战略升级,大力注入增长活力

1.通过税收的减负增效提升企业新环境下的竞争力,拓展“互联网+”、大数据、文化创意、绿色时尚等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完善个人税制体系的拾缺补遗,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先做好个人所得分布变化情况调研论证、数据测算等工作,通过提高计税级距、逐步合并工薪所得和生产经营所得累进税率探索个人所得税分类综合征收制度,从而在逐步建立“两税合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二是改革房地产税制度。积极申请进行房地税综合配合改革,避免重复征税。

(三)转变管理模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1.激發地方经济活力,调整现有分配机制。

一是释放新需求,改革财政资金供给。二是财政政策目标由稳增长转变为调结构,从供给侧出发,将促进结构调整作为财政政策的目标。

2.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开拓地方经济新方向。

当前,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拓展经济发展新动能。

3.积极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打造良好税收环境。

供给侧改革进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营造鼓励创新驱动的经济环境,助力企业探索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付敏杰,张平.供给侧改革中的财税制度[J]. 税务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税收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税收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