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吕艳红
【摘 要】截止2017年,甘肃省还有189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仍有52个片区县、4个插花县需要摘帽,贫困发生率仍为9.6%。要解决好这一难题,对甘肃而言困难重重,不容轻视。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当前甘肃省农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
2017年中共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了中国要强大,农民先要强大起来,农民要强大起来,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区位劣势,贫困发生率高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必须走农业供给侧改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道路。
一、甘肃省农业供给侧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甘肃省连接三大高原、四大生态文化区,复杂的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加上交通不便导致了甘肃长期的贫穷落后。然而现在这些不利因素却给我们带来机遇,目前甘肃省基本形成了草畜、土豆、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小杂粮、胡麻、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当然在农业产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甘肃省农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要补齐的短板。一方面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常年干旱少雨,加之以高原、山地、戈壁、沙漠等土地类型为主,有效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左右,农业种植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甘肃省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从而直接导致农民及企业获得的农产品的价值比较低,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甘肃省农产品供给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不懈努力,甘肃省农产品供给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事实:
第一,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增长加快。2016年甘肃省农林牧渔业总现值1778亿元,比2013年增加17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上看,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加快,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不变。从种植面积上看,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糖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符合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的总目标的。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截止2017年甘肃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1100万吨,从2003年以来,甘肃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三連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确保粮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甘肃省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调整为4221.0万亩,比上年减少53.4万亩,同时增加了马铃薯、苹果、药材、小杂粮等农作物种植,种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第三,畜牧业生产平稳调整,区域布局优化。2017年末,甘肃省大牲畜存栏654.11万头,比上年末下降3.1%;大牲畜出栏237.93万头,比上年增长5.6%。家禽存栏下降7.0%;家禽出栏下降8.0%。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引导下,畜牧业生产逐渐根据市场需求完成结构调整。2016年底,我省有贫困人口227万人,贫困发生率10.9%,有58个贫困县,目前省农牧厅已将90%以上的资金倾斜到贫困县区,将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紧密融合起来,将农区及半农半牧区和国营及私人农场的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结合起来。
(三)甘肃省农民增收情况
2016年,甘肃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指引下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57元左右,比2015年增长7.5%, 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3.7%,第一产经营净收益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4%,这反映出甘肃省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单纯依靠第一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甘肃省农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增收渠道多元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落实和农村土地确权后土地流转使得大面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
二、甘肃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组织不合理
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结构主要取决于产业组织制度,农业生产主体依据农产品市场结构选择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并最终决定农业生产主体收益的好坏。甘肃省农业产业组织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农业市场结构的问题,农产品种类品质相近、差别程度不高,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高的退出壁垒,加上近乎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市场结构极为不适应我省农业在供给侧改革浪潮中的发展,较低的市场竞争力导致绝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和购买生产工具时没有议价能力,很难取得较好的收益。
(二)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农业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为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库存压力很大,但现在每年产量却依然连续增加,其中玉米品种单一,主要以饲料供应为主,不能有效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得到提高,对食品的种类和品质的要求也在持续地提高,我省地形复杂,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相应的种植面积、种植规模比较小,无法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例如会宁的小杂粮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种植理念的约束,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我们今后在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上方向应该是在保证粮食充足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产的生活物质需求,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増收。
(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甘肃省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省份,主要靠经验指导农业生产,科技在农业领域应用有限,一方面是甘肃的地形限制,甘肃大部分耕地是山地;另一方面受落后思想的影响严重,甘肃农民靠天吃饭、凭经验务农的思想意识得不到有效改变。双重因素导致甘肃省的农业化发展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直维持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因此我们迫切要采取合理措施,加快提高甘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让科技发展给甘肃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甘肃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建议
过去的改革单纯致力于优化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过去主要在生产力领域发力,现在更注重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上发力,更注重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推进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衡量农业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的根本依据就是“农民是否增收”,这就意味着要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第一,强化科技支撑。当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已经转变为一亩地能够多产多少粮食,多卖多少钱,节约多少水多少肥。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就要依托于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制度安排,具体就是加紧农业科技研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第二,强化基础支撑。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起步晚、基础差等问题,农业科技领域64%的学科在国际上仍处于跟跑或跟踪阶,与国外相比段差距较为明显。当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就是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脱贫攻坚等,真正做到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二)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微观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利益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第一,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去掉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其次是减少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对甘肃省而言要立足地方特色,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化农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第二,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针对甘肃省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短板,就要在改革中出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技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破坏突出问题。第三,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推动乡村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农村电商、“原字号”食品加工等产业深度融合。第四,激活市场。建立“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机制,以科学的收储制度和完善的农业补贴制度来优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增强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
(三)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完善农业节水体系
把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农业节水政策体系。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是保障国家水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也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甘肃受自然条件限制更要加快普及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节水技术,同时加快推进节水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建设与改造,实现适时、适量、精准、科学灌溉。
(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存量资源。
长期以来优质资源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目前乡村振兴就是要创新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主要通过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村金融创新机制、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举措实现。农村“三变”改革是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就是将农村闲置资金、资源、资产以股份化形式纳入“三变”体系。在改革中要坚决防止和杜绝农民群众“被流转”“被规模”“被入股”等现象,尽可能地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确实实使农村沉睡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农业产业兴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
(五)扶持乡村工匠,做好人才保障
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积极培养乡村专业人才。没有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空谈。因此,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留学归国人员、科技特派员、科技人員等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将现有的“政府+银行+保险”等融资模式推广到返乡下乡创业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
[2]汪鹏.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去产能过剩的对策硏究[D].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6.
[3]赵晓峰.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3.
[4]刘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甘肃省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J].南方农业,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