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笑雨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蕴含的经济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中,辨证的供求矛盾视角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而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视角的延伸和演进。基于实践辩证法对供求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结构性主要矛盾在供给侧方面,运用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实践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和思想方法,系统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实践辩证法;辨证矛盾;供求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实践辩证法的內容和意义
实践辩证法是在传统辩证法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理论,也是顺应历史发展动态和人类实践发展的必要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在传统辩证法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实践辩证法的理论,才能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和实践。
(一)实践辩证法的科学内涵
辩证法是解释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一种科学论证,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与其他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主体是实践的人(即劳动者),这是劳动主义的基本观念。也正是从这个根本区别出发,实践辩证法作为劳动主义的方法论,它的对象和内容并不只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的实践以及认识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实践辩证法侧重研究的是具有主观实践能动性的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以及具有辨证逻辑客观存在的客体对主体的影响,这种辩证法是依托于社会实践规律的人类思维的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
(二)实践辩证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实践辩证法在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之后,邓小平理论对进一步推进实践辩证法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大贡献;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思想认识必须随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前进和创新,更好地推进了实践辩证法在中国发展的步伐;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形势做出重要思想指导,也是对实践辩证法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也对新形势下实践辩证法理论的继承开拓与发展提出重要要求。
(三)实践辩证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提供了指导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辩证法一直在不断地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实践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中国所坚持的辩证法是正确的、科学的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的研究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有机形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形态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辩证法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在实践辩证法指导下对主体利益和经济矛盾的规定,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回顾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就已经着手供给侧改革探索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供给侧改革实践,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辩证的供求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方面,需求是供给的目的和意义,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供给的必要;另一方面,供给又是需求的手段和基础,没有供给需求也就得不到满足。供给和需求范畴不仅是对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而且也是最全面和最一般的概括,因为它涵盖了经济运行的一切层面和领域,囊括了经济活动的一切主体和内容。从经济运行的层次范围来看,供给和需求的含义既包括微观层面企业意义上的供求,又包括中观层面产业意义上的供求,还包括宏观层面总量意义上的供求,因而也就涵盖了经济运行的一切领域。从经济主体的活动内容来看,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看成是某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例如,一个劳动者既是某种劳务或技能的供给者,又是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者;一家企业既是各种产品的供给者,又是相应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以此类推,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都是某种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因而供给与需求活动也就构成了一切主体的活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证的供求矛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总体的观察经济现象的视角,是整体认识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
(二)实践辩证法下对供求矛盾的分析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法
从供求相互转化的矛盾运动来看,造成我国当前一系列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不是数量规模上的,也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长期发展的结果,只有运用供求矛盾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辩证方法和系统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引起“结构性”矛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形成供求相互转化与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此,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遵循经济系统自我循环演进的内在规律,减少不适当的人为干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上。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巩固并加强国有企业在稳定宏观经济上的重要作用,克服市场缺陷,避免由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与社会财富使用不当造成的供求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运用实践辩证法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实践辩证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路径
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按照实践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和思想方法,系统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和经济运行效率最大化等维度全面进行。
1.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着力提升生产资源要素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创新在生产资源生产率水平提升中的作用。一要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全面提升中国人力资本优势。通过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有序流动,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二要激发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要素的创新供给。三要加快实施金融领域改革,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加快构建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样化组织体系、立体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种金融资源;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降低资本成本。
2.以制度新供给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配置转变
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质量提升和高效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管理对市场机制的干预和制约。一要深化市场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市场功能激发的新体制,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以规范经营决策公平参与竞争,增强企业活力。四要完善开放制度环境,促进市场机制与国际接轨,通过开放倒逼市场化改革,通过开放制度改革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
3.以结构新供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
以生产力配置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要素供给结构、区域发展结构、能源利用结构等诸多方面。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强化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同时推进存量调整和淘汰,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一是必须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通过推进垄断领域改革,破除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加快战略新兴产业成长。二是必须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产品创新,使传统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三是必须有序推动产业在区域之间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結构和区域结构的优化。比如,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序引导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四是必须促进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4.以政策新供给来化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发展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但短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因而,需要着力化解短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拓展空间、赢得时间、营造环境。比如,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释放错配的生产要素资源;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房地产业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如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坏账、企业高负债等风险,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5.加强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运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战略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因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度扩张,确保经济运行、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营造良好的战略机遇。同时,通过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市场、消费体制改革,促进消费升级,使得新消费需求得以有效释放,从而拉动供给创新,使得新需求与新供给有效匹配。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投资效率,补齐社会短板,进而也将刺激和营造较大的产品或服务供给空间。通过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带动新供给产品的生产和投资。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必须加强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有效协同,从而有效保障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林毅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陈小亮,陈彦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的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67-78.
[5]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6] 郭俊华,魏宇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献评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1):6-13.
[7] 马世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2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