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结构问题浅析

2018-09-03 03:47陈镜羽
智富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经济结构民族地区转型

陈镜羽

【摘 要】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往往因为历史或者是自然的因素的限制,在整体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转变显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问题。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为基础,尝试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主要针对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国家经济政策和体制的框架下,民族地区不断缩小与全国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大趋势中,其经济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并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经济结构的建设或者是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动力不足。

一、经济结构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

对于经济结构的概念,《政治经济学词典》将其表述为两种含义:一是指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表现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二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从生产关系角度,经济结构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从国民经济构成来看,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等方面;按所涵盖范围的大小,经济结构则包括总体结构、地区结构、部门结构等内容。经济结构被看作是一个由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要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更具体的系统,是受到民族性(包括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环境)影响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有关方面内容在特定区域的具体的排列和组合,具体包含着劳动者素质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子结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并由此而发挥功能,以运行机制作用于总体经济运动。概括而言,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是包含着制度规定的经济体制在总体经济中的具体化,经济结构与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二、民族地区经济

1949年之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关系及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多样,民族间差异和差距大,多种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并存;采集渔猎、游牧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并存,经济结构主要以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在具体步骤、时间、方式、方法上关照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主要是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但在经济结构上依然是以农牧业为主,现代工商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没有明显增加。“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高度统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了生产关系两次重大变革,即由最初前资本主义的各种所有制过渡到个体所有制;在个体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和稳固的情况下,又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阶段。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状态得以改变,一大批工商企业得以建立,基础设施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经济政策进行的时空差异,造成了东西部经济结构的差异扩大。1992-2000年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受到了来自宏观(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中观(企业转型问题)、和微观(主体缺位)三个层面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现代工商业并没有得到任何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21世纪前10年,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使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自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遇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结构转型进入了第二阶段,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针对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收入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进行效率优化,这也将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深一度的改善。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阶段,三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第二阶段(1992-201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整个演变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且已经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从长远发展看,第一产业比重还将下降,但下降速度会较为缓慢,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基本遵循着产业结构转变的整体步伐,但是转变在普遍化问题的基础上也显现出各種具有地区、民族特性的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2.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工业总量小,增长滞后。由于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以及建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主要依赖消耗自然资源重工业,生产技术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增长缓慢;3.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水平较低。目前民族地区服务业的总体规模较小,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服务业较少,发展目标不明确,服务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三大产业的科技含量低,各产业的关联效应不明显。

三、新结构经济视角下的转变

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是指一个经济体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一国禀赋结构的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特定时刻根据它当时给定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不同的比例程度会形成不同的要素优势。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有形和无形)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结构上主要就是依据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的分工格局。

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而影响了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和经济结构,在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还受到历史、政策等原因的影响,表现为经济起步低、工业基础薄弱的特点,所以,为了使民族地区能够持续稳进的实现经济结构转变,首先应该做的是根据民族地区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首先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基础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并非仅有“穷”与“富”(或“發展中”与“工业化”)这种两分情况,而是一条从低收入的农业经济一直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发展,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都是这个大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点。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第一产业的问题在于结构单一和产品附加值低,这样导致的农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低的问题应该成为主要的切入点。在低收入的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人从事农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比重超过平均水平可以被看作是正常的,且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农业生产上本身占据比较优势或者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并不具备开展大型工业、制造业的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比例。对于第一产业结构而言,要确定农业经济在本地区的地位。同时,农业生产应该逐渐的工业化、技术化、精细化,以此产生更多的经济剩余支持工业化。主要途径是以农业为中心点,进行相应的精细加工、分类制造。我国大部分的民族地区都处于地势边缘地带,由此产生的地缘优势也为产品出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西部地区正在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实现着对先进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追赶,因此从动因分析来看是积极向好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就业结构相应的是农业就业比例大于工业大于服务业,所以在实现农业经济基础化和精细化的基础上,主要应该是将农户的投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一方面逐渐缓解农业的相对过剩的状态,另一方面能够刺激当地服务市场需求的增长,培养内部的投资主体,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结构的农业种植向现代化的多元农业经济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进行定位,即根据国民经济布局,少数民族地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型支持。由此一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消耗自然资源的重工业,产生了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素禀赋既然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民经济的分工中是扮演着提供资源支持的角色,那么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避免“资源诅咒”。这就需要地区政府依据国民经济的需求状况,合理的干预本地区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完善的投资金融结构。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需要协调投资行为,并对由先行者产生的、无法被私营企业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予以补偿,政府需要主动缓和协调问题和外部性问题,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促进结构的转变并且使已经转变的经济结构能够带动地区经济长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

【参考文献】

[1]孙泰岩,韩美兰.浅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J].商,2015(07):242

[2] 黄健英.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简要回顾及几点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2):17-23

[3]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N]. 企业家日报,2013-09-21(W01).

[4] 林毅夫(苏剑译).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5] 郑长德.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2):112-123

[6] 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0):43-49

[7] 景建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6(01):60-65

猜你喜欢
经济结构民族地区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