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是教师在上新课时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所设计的一个教学步骤,它是语文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导入设计得是否合理、科学,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对语文教师来说,导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开头,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一、故事激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很強的故事很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以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调动学生的思维,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故事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如在教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就可以从刘禹锡连续搬三次家这个故事作为导入,再顺势引出对《陋室铭》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应该不错。
当然使用故事也得注意:(1)故事的内容必须紧扣课文内容,宜短不宜长,能说明问题即可,要有利于转入新课的学习这一环节;(2)故事要高雅,社会中不健康的、低俗的不能进入课堂。
二、情境式导入
1.语言激发
如在学习《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教师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东北是多么美丽富饶之后,神情严肃,语调沉重地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细菌战”“人体实验”……激发学生们对那段历史的沉痛回忆,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进而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
2.多媒体导入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越来越普及,这就为语文新课的导入创造了现实而有力的条件。音乐是极富灵性的,忧伤的、欢愉的、寂寞的音乐都能打动人们敏感而真诚的心灵。针对课文内容,播放恰当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能够让他们随着音乐的曲调、节奏、歌词进入所描绘的情境,与文章的情感达到共通共融,为课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调。另外,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则可以把课文内容更加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如在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雄浑激昂的贝多芬名作《命运交响曲》叩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接着一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却遭遇了命运的打击,耳聋后的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走进贝多芬的心灵。”很好地将学生带入了情境,吸引他们对课文学习的注意力。
不过,情境的导入前提是教师必须要先认真研究课文,充分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创设出一个和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语调以及表情,要把文中的情感充分展露出来。另外,图片、音乐、视频的选用要和课文的教学内容相关,能使学生在观看、欣赏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和一定的思考。此外,选择的视频、音乐都不能太长,太长了浪费课堂时间,所以,只要能够抓取核心的部分用来达到效果即可。
三、破题式导入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题目,题目是新课开始给学生的第一目标,有的题目甚至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而成的。此外,这些题目大多还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如果教师能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于课文的学习也就不难了。例如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则可从课题入手,破题入文。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仙湖”,说明罗布泊很美,可是如此美丽的湖泊怎么就消逝了呢?学生疑虑重重,引发了学习本文的兴趣,势必要找出仙湖消逝的原因的求知欲。
不过,针对课题导入这种方法,教师首先应该根据课文教学目标对课文题目进行一个比较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只有那些透过课文题目能窥探文章的奥秘、领悟到作者的构思的,可以使用这种破题式的导入方法。另外,教师在针对题目的设计问题上要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与课文要揭示的主题内容联系不大,教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走走过场了。
四、以旧带新式导入
教师借助和新课学习有关的旧知识导入,有助于学生巩固以前的功课,并且旧知带新知还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衔接,使得过渡自然。不仅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减轻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在讲授同一作家的另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课文,带领学生先简单回想,然后导入新课。如在讲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所描绘的鲁迅童年时候的书塾先生吧,他严厉、刻板,但是,长大后的鲁迅先生在求学历程中,尤其是当他在异国求学的时候他又遇到怎样的老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鲁迅先生一起去聆听他和另外一位老师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样的导入较好地缩小了学生对于新课的生疏感,同时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当然,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远远不只是以上提到的这些。教师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也不局限于一种方法的使用,有时候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地选择和创新。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更加高效。
总之,语文新课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步,导入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笑话、甚者是一句话等都可以作为新课的导入,并且还能将它设计的十分精彩出众、新颖。但无论怎么设计、怎么变换,万变不离其宗。导入都必须紧扣课文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所以,导入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因此,任何形式的导入希望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闫桂霞,大学本科;中级教师;从教26年;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