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司各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小说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日诞之地》《远古的孩子》蕴含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态美。生态美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存在观。莫马迪主要小说的生态美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评述:自然的存在之美、家园之美和动物伦理之美,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关 键 词】生态美育;生态文明;生态美;莫马迪小说
【作者单位】李鲜花,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29
司各特·莫马迪是美国著名的印第安作家、诗人、画家,是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他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印第安多个保留地,父亲、母亲都是画家,这对他民族生态思想和艺术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小说包括《日诞之地》《雨山行》《远古的孩子》等,其中《日诞之地》获1969年普利策小说奖。由于莫马迪特殊的文化身份和生长环境,印第安民族的社会、宗教、艺术、风俗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思想已经融入他的血液,铸就了他作品特殊的生态叙事风格。他的作品注重以图腾神话传说为主的生态意向的构建、以大地情和家园情为主题的生态题材选择、生态智慧和生态预警的暗示等。他的作品语言简单、唯美、纯净,他用文字作画,用心灵观察。他的小说不是诗,但比诗更能激起读者的情感;他的小说不是画,但比画更能呈现印第安人心中广阔的世界,他的作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和生态美学资源。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启发读者走向生态美。文章将从以下三方面评析其作品的生态美:自然的存在之美、家园之美和动物伦理之美。
一、自然的存在之美
莫马迪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大地图,不加雕饰的美,朴素、自然。自然美超越了人化自然,否定了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力量的感性形式,突出了生態自我、本源性美学和原生态美学,即自然物的美必须首先建立在自然物自由存在的基础之上。
比如,在作品《雨山行》中,作者以诗歌般的语言、印象派的画风展现了雨山的存在美: 雨山是“我”族人的保留地,是族人们古老的地标,是他们精神家园的符号。尽管那里的气候恶劣,冬天有暴风雪,春天有龙卷风,夏季热得像铁毡的边缘一样,但作者赋予此片土地无限的生机与美感,如夏季的小溪、小溪边的绿色地带、黄草地里跳来跳去的绿蚂蚱和红土地里爬行的乌龟等。一座山、一棵树和一个人烘托出孤独之感,瞬时便开启了想象的空间,“这里是世界之源,是万物复苏的地方”。如果从形式上审美,雨山平淡无奇,没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是丑陋的地方,一个低矮又平凡的小土墩,春、夏、秋、冬气候恶劣,干旱、燥热、草木干枯、蝗虫成群和土地贫瘠,仅存的一点绿色,除了孤独还是孤独,但作者的生态审美视角让雨山呈现了灵性和神性,是天、地、神和人统一的整体。
《雨山行》中,作为印第安吉尔瓦民族的后裔,“我”踏上了寻根之旅。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既是传奇性的,又是历史性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文化的。“我”从祖先的居住地黄石出发,那里有深湖、黑木材、大峡谷和瀑布,有高墙一样的大树,有鹰、鹿、獾和熊的动物世界。“我”跟随祖先足迹向东迁移,来到了通向大平原的洛杉矶内坡,那里广袤无垠,土地褪去了界限,那里的阳光亮亮的,那里的云像蔚蓝色的海洋里航行的帆船。再后来,“我”来到了北方大平原上,看到了黄蓝二色野花,看到了阳光灿烂的平原,看到了完完整整、深不可测的土地本身,看到了具有完整生命的牲口群、河流和小树林 。最后,“我”的心灵之眼看到了大地实际情形,看到了一个个完整的生命,看到了人与大地真正和谐的缩影。
美的语言、美的画面源于作者的生态审美观,不是关注自然的形式,而是关注自然的存在;不是把自然当作对象,而是把自然当作家园,不是把自我当作观光者,而是把自我当作栖居者,打开与自然相衔接的所有通道,为物的本质存在留出自由空间。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依恋和怀旧蕴含着作者一丝丝归宿感、自豪感、失落感抑或忧伤感,在自然世界和祖先的传统中追寻到了个人身份的认同,让自然走进自我之中,获得贴近生命存在的感动。
二、家园之美
“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这一空间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大地朗照着家园。家园之美是一种包含人类在内的稳定、和谐与美丽的生态共同体,是对自然之美的新见解,说明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
《日诞之地》中所讲述的土著人阿韦尔在现代社会中成功疗伤复原的故事突出表现了家园之美的主题。从小和故乡的高山、河流、山谷和一切待在一起的阿韦尔长大后选择投身战场,退伍重返家乡后,战争的阴影使他受到了创伤,他无法完全融入故乡的山水,整日沉默寡言、醉生梦死直至最后犯罪入狱。出狱后,他再一次选择脱离故土,在大城市洛杉矶漂流,但他处处觉得不自在,精神异化、迷茫堕落。当再一次重返家乡时,他才真正感受到家乡的魅力,他可以放声歌唱,可以看壮丽的日出,看太阳在微风中冉冉升起,看阳光洒满大地,也可以攀登峭壁。当他像一株蔓藤一样紧贴着岩石的表面时,他与大地融为一体,草原猎手的精神重新回到了他身上,从此他复原了。《远古的孩子》同样体现了这一主题。自幼远离家乡的主人公赛特在白人家庭中长大并工作,老祖母病危的电报把他召回到他的出生地,回到家园的他“在那儿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他内心某种原始灵性第一次被唤醒了”。重返白人社会的他由于寻求身份根基而备受折磨,在迷茫中身患疾病。当他再一次踏上故土时,女药师格雷用印第安故事和熊药帮他疗伤,并告诉他:“你是熊,不管怎样,你将会成为熊。”在和格雷举行完印第安仪式的婚礼后,他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阿韦尔和赛特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历说明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敬仰,脱离土地后他们就像失去灵魂,失去家园一样,体现了家园疗伤观。家园的太阳、月亮和山川大地都是富有神性的,哺育、滋养了印第安族人的精神世界,是他们温暖的怀抱,是富有诗意的符号。人只有和土地合而为一,才能感受家园的美,感受其精髓,才能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即外部景观与内部心灵景观达成一致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再者,《日诞之地》题目本身有很深的寓意,“house”指的是印第安人心目中万物生产或复苏的地方,是日月交替之时那片静谧自由的大地,是家园。因为主人公阿韦尔在那里看到“雨水和花粉,是一片古老、恒久的土地”,也因为只有大地才具有疗伤修复的魔力,蕴含着印第安人的大地情怀,即“大地之母”生态审美观。
三、动物伦理之美
水草丰茂、生命同欢的平和景象是莫马迪作品的共同主题,动物被视作“非人类的人”,人生来就受到动物灵魂的庇护,人与动物相互平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莫马迪通常把印第安民族的动物伦理观以图腾、神话或宗教的形式展现在作品中,表达了印第安民族朴素的自然观、生态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体现了生态的平衡性、系统性以及生命的再生性,具有民族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特征,产生了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生态哲学观。印第安人的动物伦理观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来说,是一个更具审美内涵的领域,是生命本真美。
莫马迪多部作品中,如《雨山行》和《日诞之地》中提到的太阳舞是印第安民族的宗教习俗与图腾崇拜的典型代表。太阳舞是印第安基尔瓦民族一年一度的宗教典仪,泰米是太阳舞的精髓。据说在基尔瓦人痛苦和绝望时,长着鹿脚和羽毛的泰米给他们带来了梦幻的希望。在太阳舞仪式中,祭坛中央的圣树上挂着泰米:一个小偶像(doll),头戴羽毛,脸上、胸部和背上都绘有象征太阳、月亮的图案。泰米是天、地、日、月和动物的集合体,是人与自然、动物众生一体的代表,是基尔瓦人实现愿望的精神寄托。圣树顶端必须有个分叉处,被认为是鹰的住所,鹰是信使,飞得高,接近太阳,可以把基尔瓦族人的愿望带给太阳神灵。一个装饰的野牛颅骨也是祭坛的主体,野牛颅骨上一般涂有红色的线,意味着“噢,野牛,你是大地!”印第安民族认为野牛是四足动物首领,像神圣的大地一样给人们实物和幸福。在舞蹈仪式中,印第安人满怀虔诚、心无旁骛地注视着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在超越表象,超越形状、影子和颜色中,他们看到了虚无,“只有看到虚无,他们才会变得自由、强大、完满、超然”。整个仪式以动物为重心,野牛头颅、牛皮、牛粪和牛骨等具有特殊的神力和魅力,鹰、野牛等被视为人类的亲戚,被赋予极大的智慧与力量,被给予极大的尊重和崇敬。太阳舞表达了感恩、平等、重生,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主题,以野牛为主的世界得以重生,所有构成自然的要素包括日月星辰都受到了赞美和祈祷。
作品同时再现了许多印第安民族传统的神话故事,人与带有灵性的动物不仅共存,而且能够变形和互换。比如,《雨山行》魔鬼塔中熊人合体的神话故事,七姐妹和弟弟在玩耍中,弟弟突然变成熊追赶姐妹。七姐妹在大树的要求下顺着树墩往上爬,树墩越长越高,把七姐妹送到天上,最后大树变成了高耸入云的魔鬼塔,七姐妹变成了北斗七星。根据《雨山行》的神话故事,一只好看的红雀是太阳的变身,一只大蜘蛛是老祖母的变身,一条大蛇是老祖父的变身,太阳和一个好看女孩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后来由大蜘蛛老祖母抚养成人等。这些神话故事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人、动物和自然星辰本是一家人,即天地神人合一。
生态美学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将审美感知扩大至整个自然,强调自然系统之内各要素的协调平衡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莫马迪作品中的图腾、神话和宗教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与自然对话中最有意思的话语,动物与人、自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审美价值较高。
四、莫马迪作品的生态审美教化功能
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莫马迪作品中的生态审美对培养人类的生态美学观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培养生态审美价值观。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感受印第安民族的一片净土,亘古、绚丽的部落意向图景与宁静、结实的土地等永恒的生命力图景交织在一起。亮亮的太阳、白白的云朵和彩色的小花,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图景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深切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生态内涵,从而产生审美理解、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并自觉形成生态审美观和价值观。其次,培养道德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不论是莫马迪笔下的自然世界、动物世界,还是灵异超验的神巫世界,都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态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导致一系列关系的损坏,甚至整个系统的紊乱。比如,作品《雨山行》中,因为印第安民族那片孕有财富的神奇土地,因为野牛皮、野牛肉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火车、枪等新式交通和武器,他们的家园最后遭到白人入侵,成千上万的野牛遭到了屠杀,尸骨遍野,野牛随之灭绝。野牛的消失切断了吉尔瓦民族赖以生存的命脉,整个生态链断裂,吉尔瓦民族被白人同化,吉尔瓦文化从此消失。在为吉尔瓦民族悲惨命运悲嘆反思时,读者同时也会获得道德上的升华,会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规范,并发展成为个人道德观和伦理观。
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作品的教化作用,获得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体验。莫马迪作品可以从思想根源上对人类进行启发,启发人们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东西,引导人们进入审美的生存方式,建立与生命平等对话的生态智慧,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对生命恢复敬意,在欣赏美、感受美中规范自身行为,遵循生态美学和生态哲学的平衡原则。莫马迪作品还引导人们超越功利,克服贪婪、自私和短见的短处,追求精神自由,建立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关系,树立生态整体观和生态文明观。21世纪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实现生态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人的问题,涵盖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关系到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方面发展,而这些无一不涉及生态审美问题。
参考文献
[1] Momaday, N. Scott.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M].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8.
[2]赵奎英.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转变[J]. 文学评论,2016(1).
[3][德]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 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曾繁仁. 中西对话中的中国生态美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5] Momaday, N. Scott. House Made of Dawn[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9.
[6] Momaday, N. Scott. The Ancient Child[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7]李鲜花. 莫马迪小说中的动物伦理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