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江兴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统筹基础领域、产业领域、科技领域、教育资源、社会服务、应急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内容。网信军民融合也成为社会上的“热词”、“流行语”。
抓紧建设网信军民融合的“四梁八柱”
加快建设网信军民融合必须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两件大事。以网络安全保证信息化,以信息化推进网络安全,筑起军民融合的“四梁八柱”,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统筹四支力量
架起网信军民融合之梁
第一支力量,就是网信行政力量,也就是掌握在政府机关的各类网信领域的社会治理、行政管理、决策规划的组织机构,他们掌握着网信发展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第二支力量,网信军事力量,是在军队部门中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队。
第三支力量,网信科技力量,就是分散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为推进网信领域创新不懈工作的科技工作团队。这是一支强大的中坚力量。
第四支力量,网信社会力量,主体是网信骨干企业、网信领域的中小微企业。
突出“八大要素”
建强网信军民融合之“柱”
其一是技术,这是我们最大的安全“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没有技术创新就解决不了发展之痛。
其二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竞争是最终的竞争,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是治本之道。
其三是产业,培育“大而强”的抓手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走“小而专”的众创之路。动员全社会力量打造协同协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其四是法律,切实明确网信军民融合的政策边界、制度边界、法律边界,把能干的事情规定清楚,把不能干的事情明确清楚。
其五是标准,加强军地网信各类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通过标准的融合打通军地信息系统建设上的壁垒和藩篱。
其六是管理,打破“交通警察各管一段”的传统思维定式。尤其是要切分好军地在网络空间安全的管理界面和任务分工,让“九龙治网”变成“一盘棋”。
其七是资金,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综合投入政策,支持网信领域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军地合作性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其八是机制,完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系和国防信息动员体系,提升军民融合效率。
激发网信军民融合的
“内生动力”
网信军民融合“四梁八柱”是一个概念性的设计,如何让这些静态的概念变成一个有机融合、有序推动的應用体系,并且使这个体系形成良性的工作机制,需要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培育堪当大任的牵动力
网信军民融合需要劲吹供给侧改革之风,以前瞻性、战略性的新需求为动力、以重大专项工程为引领,尤其是需要能够创造性的培育实现领跑的标杆技术。
目前,我们看好的领域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网络空间安全领域,这是当前国家建设、国防建设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而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尤其以发展改变游戏规则的革命性防御技术为先导,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能成为相关产业的新高地,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业已取得全球瞩目的新突破。
第二个是太空网络技术,美国人依托遍布全球的地面控制点优势,实现了基于天星地网的一体化的网络空间技术体系。而我们作为正在崛起的全球性大国尚不具备这个条件,为此国家提出了发展基于本土控制点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并将设立新的重大专项工程,以创新的技术路线获得天基网络全球可接入的信息服务,补齐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短板,迅速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第三个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的上海大数据试验场,是一个全球首创,能够为大数据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公益化、综合化的科学技术试验环境。这三个方面,都有强烈的军事需求,都可成为军地共建、融合的先发项目,同时可以通过需求带动形成行业性的技术群体创新。
培育可学可复制的示范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的领域大部分都比较“硬”,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方面推进得比较迅速,但是在网信这样一个比较“软”的领域却相对缓慢。
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要在网信领域打造一个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依托相对宽松的政策机制、多元灵活的进入退出机制,区域或城市群的支撑优势以及能够包容失败,甚至是有较大容错能力的文化环境,打造一个网信军民融合领域的“深圳特区”。
通过特区的建设,形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学习借鉴、可以大规模复制的经验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培育蕴含于民众之间的创造力
目前,我们国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拥有8亿网民和数以百万计的互联网企业,这中间蕴含着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以引导和运用,必将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融合效益。作为政府部门和军队机构,既需要提出需求,更需要创造需求。要通过创造新需求、不断引导和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充分吸引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实现“民参军”、“民支军”,为网信领域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培育利于发展的制度力
推进军民融合既需要依靠体制,更需要依靠机制,体制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机制作为保障,就会产生叠加性的新问题。不但军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有的方面甚至会连“第一公里”都没有疏通。
为此,急需对当前的制度机制设计进行分析梳理,尤其是如何推动中小微企业进入国家和军队壁垒化比较严重的领域,进入一些以安全保密为理由而保护落后的特殊行业,把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和旺盛的军事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也需要研究如何让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更好服务于国家网信建设的问题,成果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乎规范的转化,如何让科技人员得到与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待遇水平,这都需要有可操作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