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蕊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贸易调查听证会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少量研究着重介绍听证会的核心程序与环节,缺乏深入分析与探究。而对于听证会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新闻学和语言学三方面,忽视其论辩属性。本文借助语用论辩学的重构分析方法,分析2015年6月9日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举行的贸易调查听证会之中美方申诉者代表的证词,探究贸易摩擦听证会话语的论辩研究路径。
关键词:贸易摩擦;听证会;语用论辩学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rade investigation hearings at home and abroad.Only a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core procedures of the hearing,and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The researches on the discourse of the hearing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ism and linguistics.They seldom see hearing discourses as an argumentation discourse.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re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stimony from the petitioner of hearings held by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on June 9,2015 to explore a pragma-dialectical approach of hearings on trade frictions.
Key words:trade frictions;hearings;pragma dialectics
1.引言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日渐频繁,愈演愈烈。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频频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调查。作为美国产业损失调查和裁决的主要机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簡称USITC)的调查结果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案件的最终裁决有着决定性影响。公开听证会是USITC展开产业损失调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听证会中,任何与调查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当事者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的成员都有权通过律师代理出席或亲自出席听证会,递交证词材料,在会上发表意见,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质疑或反驳其他当事者的意见。各方代表在听证会上的陈述以及递交的证词将影响委员们最终的投票表决以及最终裁决结果。
对于听证会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新闻学和语言学这三个视角下:(1)在政治学领域,研究主要针对听证会对于政府在国防等具体领域进行决策时所产生的影响(Burt,1974),研究听证会中公众的参与度及满意度,提出一些改善听证会程序的建议(Cole&Caputo;,1984;王文娟、宁小花,2007);(2)在新闻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与听证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体对听证会进行报道的工作机制和报道手法(Mater,1984;严怡宁,2009);(3)在语言学领域,学者主要分析听证会语料的语言特点,发掘其中的话语策略(陈杜娟,2007)。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贸易调查听证会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少量研究着重介绍听证会的核心程序与环节,缺乏深入分析与探究。个别研究(吴鹏、邹慧民,2010;吴鹏、黄澄澄,2011)虽然注意到了话语使用对听证会结果的重要影响作用,却没有更为深入地对其进行探究。笔者认为,美国涉华贸易调查听证会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论辩互动,中美双方代理人(论辩双方)通常围绕若干核心意见分歧(如法律规定、侵害事实、惩罚措施等)展开论辩。因此,对美国涉华贸易调查听证会的话语或语言研究必须考虑到其互动的论辩属性。
本文将从论辩话语的视角,采用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的理论框架,选取USITC涉华贸易调查听证会中的提出贸易调查申诉的美方代表的证词作为个案进行重构分析,研究其使用的论证模型。
2.语用论辩学的理论框架
荷兰学者van Eemeren和Groontendorst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语用论辩学。在语用论辩学中,论辩是一种旨在通过提出一系列可以证明论辩者立场的论证来解决意见分歧的复杂的言语行为(van Eemeren,2010:29)。
语用论辩学假设了一种论辩话语的理想模型,即为了合理消除意见分歧而产生的批判性讨论(critical discussion)。批判性讨论理想模型由冲突、开始、论辩和结束四个阶段组成,并包含意见分歧、双方立场、出发点、论辩结构、论证图式和论辩结果这六个要素。批判性讨论并非是对现实论辩的直接反映,而是一个具有启发性、分析性和评价性功能的理论标准。这一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直观地反映出口头或书面的论辩话语的整个过程,为人们分析和评价论辩话语提供了一个指导。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论辩话语并不会完全与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相一致。有时,它甚至似乎与模型完全背离。各个要素通常被隐藏在话语中,而各个阶段出现的顺序也有可能有跨越。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批判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对现实中的论辩话语进行重构,通过删除、增添、重排和替换等手段对其进行重构,行程完整清晰的“分析概览”,然后分析其中所含的论辩要素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最终为提高现实生活中的论辩质量提供帮助。
3.个案背景与研究设计
3.1个案背景
美国时间2015年 6月3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代表美国国内产业再次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和美国商务部(USDOC)正式提交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乘用车及轻型客车轮胎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双反”措施。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所举行的听证会于2015年6月9日举行,与会人员有美国国会议员、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工作人员、申诉方USW代表,经济咨询公司顾问、被调查方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代表、中国五矿化工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以及中国和美国的轮胎进出口公司、生产公司代表。这场案件是继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之后的反倾销及反补贴案件。该听证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案件的最终调查阶段举行。在此之前,委员会已于2014年开展了初期调查,并通过问卷调查,公开搜证等方式对各方证据进行收集。听证会作为最终投票前的重要调查环节,为各方代表提供了陈述自己观点论证,反驳质疑对方证据,互相交流的机会。在该听证会后,委员会经历过听证会会后总结,委员会报告陈述、最终评议,提议投票等环节,委员会于2015年8月3日宣布最终裁决结果,认定中国对美国的乘用车及轻型客车轮胎进口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美国商务部也在之后裁定,中国以低于美国公平水平的价格在倾销轮胎。
3.2研究问题
依照前文对贸易调查听证会的论辩属性的理解,结合USITC举办的贸易调查听证会的真实语境,本文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该贸易摩擦听证会证词的论辩要素是怎样的?听证会话语中的出现了何种论辩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用论辩话语的重构分析方法对该轮胎双反案进行分析。
4.分析与讨论
4.1冲突阶段
冲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明确论辩双方的意见分歧和各自的立场。在这场听证会中,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国际财务部长,联合会橡胶与塑料行业大会主席强森在表明个人身份和工作经历后,强有力地发辞“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提出对中国进口的轮胎进行调查的申请,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即为我们的产业而战”,且在证言结尾明确向委员会提出“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寻求赞成票”。由此可确定,他所持立场为“美国应该对中国的乘用车及轻型客车轮胎进口实施双反裁决”。
4.2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论辩的正反双方以及就程序性出发点和实质性出发点达成一致。在此次听证会中,包括强森在内的认为应该对中国乘用车及轻型客车轮胎进口实施雙反裁决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代表、美国国会议员、一些经济学家代表都承担正方的角色。而结合听证会的性质和案件背景,反方应该是反对实施双反裁决的一方,主要为中方生产商,出口商以及与中国轮胎进口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美国销售商、等等。除了坚定反对双反裁决实施的一方,委员会对于“是否实施双反裁决”持怀疑态度,需要在听取中美两方代表发言以及对各种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之后做出决定。因此委员会也是反方角色,强森代表的申诉方,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是主要劝服对象。
出发点是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都默认或赞同的事实或价值判断。在听证会的证词发言中,由于证词主要为各自持有的证据的综合陈述,论辩正方无法正面或直接地和反方确定共同出发点,通常而言正方只能假设自己明示或暗示的出发点反方也是认同的。强森设立的出发点主要有“在2009年我们就为了自己的产业而战”,这指的是2009年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就曾向委员会提出对中国民用汽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的申请,并且最后委员会做出肯定性结论,美国总统决定对中国进口的民用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关税令。强森在这里将USW在特保案的成功申诉这一事实,表述为USW成功维护了美国汽车轮胎产业。除此之外他所设立的出发点还有“法律赋予我们(美国工人)寻求救济的权力”这一普遍为受众所接受的价值标准。
4.3论辩阶段
论辩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正方提供一系列论证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以消除反方的质疑和反对意见。在这篇听证会证词中,强森所持立场为“应该对中国进口轮胎实施双反裁决”。为了维护该立场,强森提出了3个支撑性论证。经过重构后,其主要论证如下:
Stand point 1:When we fought for our industry in 2009,the safeguard duties we obtained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1.1a China had more than tripled its exports of passenger and light truck tires to the U.S.from 2004 to 2008,leading to job losses,factory closures,and a struggling domestic industry.
1.1a.1 Indeed,the harm was so serious that three additional plants were slated for closure before 421 relief and all closed by the end of 2011.
1.1b When this Commission recommended relief and the President acted to impose safeguard duties,the turnaround was remarkable.
1.1b.1a Imports from China dropped from a peak of 46 million tires in 2008 to just 30 million in 2010,dropped again in 2011,and stayed below 32 million in 2012.
1.1b.1bThe bleeding in the domestic industry had stopped.
在第一个支撑性论证中,强森试图论证“2009年特保案的成功申诉对本土产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他指出在救济实施之前,中国对美国乘用车和轻型客车轮胎进口的急剧增长对美国本土产业造成了极严重的伤害。并举例论证有三家 工厂甚至在救济实施之前就已经倒闭。而在委员会建议实施救济,总统决定征收特保关税后,好转是显而易见的。他以数据为证,表明“在特保令实施后,中国的轮胎进口从2008年的峰值4.6亿降到了2010年的3亿,并在2011年持续下降,最终在2012年稳定在3.2亿以下”。这样明显的变化所导致的是“本国产业大出血的停止‘。并在其后对“大出血停止”进行了具体说明,具体表现为美国工人重回岗位,市场份额恢复等等。中国的轮胎进口量在数据上的急速降低以及本国产业损失的停止共同支撑了“特保令实施后,好转显而易见”这一立场。
Standpoint 2 For our members,the nightmare was recurring
2.1a Before the safeguard duties expired,importers were so eager to re-flood the U.S.market.As one publication explained,key players were planning to resume shipments of Chinese tires“at 12:01 of the 27th”of September,the day after the duties expired.
2.1bThe impact was dramatic.From 2012 to 2014,U.S.imports of tires from China jumped by more than 84 percent.At the same time,average unit values for the most popular tire sizes began to plummet.For our members,the nightmare was recurring with as much horror as we experienced from 2004 to 2008.
在第二个支撑性论证中,强森提出了“特保令到期之前,中国轮胎进口商就迫切想要涌入美国市场”,以及“特保令到期之后中国轮胎进口的重新恢复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两个论证,它们所支撑的隐含的立场为“特保令之后,即2012年至听证会之时,中国轮胎进口旧态复萌,又扰乱了美国市场”。他在其后通过“对于我们钢铁工业联合会的成员来说,2004年至2008年之间所经历的噩梦又出现了”表明了该隐含立场。这两个子论证共同支撑了该隐含立场。为了说明中国轮胎重新涌入美国市场的急迫性,强森举实例说明“一些进口商建立了自己的工厂作为自由贸易区,这样就不需要消费等待轮胎进入港口的时间”。紧接着又通过引用出版物中的解释,点明“主要的进口商早已等待9月27日12点01分(即特保令到期的时间)恢复中国轮胎的货运量”。在论证“特保令到期后,中国轮胎的进口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影响”时,他也对该影响进行了详细描述,列举了“2012年至2014年期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轮胎数量上升超过84%”,“最常用的轮胎型号的平均单位价格直线下降”,以及“中国轮胎的重新出现是以美国制造商的直接损失为代价,他们在货运量和生产量上都有损失,甚至在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损失了市场份额”等具体的表现。而为了说明美国生产商的损失之大,他将现今的情况与特保令实施前的每年的市场份额损失进行了类比。并进一步强调了“对于我们的成员(即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工人们)来讲,2004年-2008年的所经历的噩梦又出现了”。这表现为,“导致生产量降低、工作时间减少、工资水平降低,还导致了工厂的关闭和裁员”,而这些都对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成员有着直接影响。
Standpoint 3 Some who oppose relief argue that Chinese tires cannot be hurting the domestic industry because management has not taken a public position on our case is wrong
3.1a The arguments that management wanted to lose their share of a growing market as part of some corporate strategy,and therefore they could not have been pushed out or injured by Chinese tires are just wrong.
3.1b This is our industry just as much as management's industry.
3.1c The claims that competition with Chinese tires is attenuated,and that employers in fact have no concerns about Chinese imports are ludicrous.
在第三个支撑性论证中,强森在接下来的论证中提出了对管理层的立场的考虑。他声称“我理解那些反对救济的人认为中国进口没有对本国产业造成影响的想法,因为我们的管理层并没有在这个案件中有过公开表态”,这也就是说,他认为“管理层的不作为是一些人反对救济实施的原因”。也就是说,他所提出的立场是“认为管理层在该案件中没有表态,所以反对实施救济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了论证该立场。他主要提出了三个子论证,一是“工人和管理層在申诉实施救济的问题上是平等的”。其二,“管理层并没有基于维护本土产业利益做出表态”。其三,“管理层所声称的与中国轮胎的进口之间的竞争会减少是可笑的”。在论证“管理层与工人在申诉实施救济的问题上是平等的”这一立场时,强森首先通过诉诸法律,表明“如果工人们提起申诉时管理层不表态就足以导致‘不做出肯定性决定的结果,那么贸易法所给予管理层和工人们的平等对待就毫无意义了”,即“贸易法规定管理层和工人在申诉要求实施救济的问题上是平等的”。其次,“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代表着全国9家占总产业40%生产量的工厂的钢铁工人们,是为国家生产轮胎第一线的人们”,说明USW的申诉的重要性。他还表明“委员会(在调查期间)向公司发放问卷,而没有寻求工人们的回应(忽视了工人们的权利),这是USW提出申诉的原因”。在论证“管理层的不表态并不是出于一种产业策略,他们的不表态也并不是为了本土产业的利益着想”时,直接表明,“在该案件中,美国本土的9家生产商中有8家都被中国投资”,因而“管理层考虑到中国的进口业务,以及与中国方面的关系或其他原因,并没有提出证词对该案件进行表态”。而“贸易委员会在1958年从国会接受了传票权,是因为传票权将会保证委员会可以将所需要的信息聚合在一起。”而“工人们也确实阐述了实施救济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这三个论证所推导出的隐含立场为“委员会应当认真接受工人们的意见,不因管理层的不表态而在搜集信息时有所偏颇”。除此之外,“管理层声称与中国的竞争减小是可笑的”,它表明“在工人与管理层的每一场会议中,与中国轮胎进口的竞争态势都被提起。这种竞争给予工人们很大的生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