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劭磊
【摘要】伴随社会进步,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型城市景观的建设理念和模式不断地被时代刷新,河流作为承载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建设的链接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发展。城市中的河流孕育着城市文明,也是呈现城市独特风格地貌和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开发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利用河流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水资源将城市和自然交织交融,城市河道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在确保未来宜居城市建造的前提下,建立起人与自然共享的生态空间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就环水起庐,逐水而居。水不仅滋养着我们人类,还孕育了光辉而灿烂的千年人类文明,给予了人类城市建设和发展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城市聚落的形成与水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滨河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发展依附河道两岸跨越河流发展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伴随城市成长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两岸布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城市中间贯穿着河道,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地域性的文化精髓就坐落于河岸两侧,河水承载着跨河城市的人文面貌。多元文化源源不断向城市涌入,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并展现出跨河城市独具魅力的品质人居、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景观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城市景观的内容、创造舒适怡人的生活空间,而且还提供着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以及担负起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任务。
一、城市河道景观与生态景观
所谓城市河道景观是由河道及河流自身、堤岸的景物、周边建筑及构筑物、城市自然地貌的远景景物等要素构成,它既是陆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以河流为中心的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河道两岸景观(图1)。因此,在城市景观整体规划方面,注重建设城市河道景观规划,不但美化着城市环境,而且也协助并承担着河道系统防洪排涝的重任。当今,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自然环境领域已经不再是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跨河城市注重河道的整治及景观的规划,认识到河道景观在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丰富城市空间格局、烘托城市景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维护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由此看出,建立完善的城市景观体系,河道景观建设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城市的风貌特征,还代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河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已然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同时,也是跨河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的城市焦点问题,即某个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跨河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意识的增强有目共睹。河道两岸关系脱节,城河关系缺乏应有的关联,河流面貌的失去特色以及毫无声息的生态建设等在河道景观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逐渐突出。如何处理好城市河流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有效恢复生态系统的问题,是解决城市河流生态格局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此推动下,其中不少跨河城市正在急速扩展,创造新型绿色生态滨水空间已经是城市发展的急切要求,要求人与城市绿色、环保、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滨水景观建设的目标。因此,城市的生态景观发展逐渐应该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生物生产、水体净化、生物栖息地保护、游憩系统及诸多生态及人文过程等全方面的规划设计。跨河城市河道及滨水区所形成的景观元素脉络作为河道景观的独特风景,在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的基础上,应将城市休闲娱乐功能和文化延伸功能植入到河道绿色景观框架中去,结合现代人们对滨水景观的需求,临水修建建筑、桥梁、亲水区域等景观设施,使河道景观具有自然为主和人工为辅相结合的特点(图2)。在这样的河道生态理念的时代背景之下,跨河城市的生态廊架的构建必然需要改变传统观念,营造出最具吸引力和識别性的城市形象的载体。
二、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和谐社会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应与时俱进,紧跟大时代步伐去转变传统的河道景观规划观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为指导方向,秉承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景观建设,恢复和模拟自然河道的原有生态群落,促进多样生态循环模式的开发,最终实现生态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除此之外,结合跨河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加强河道人文、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景观格局,坚持以人为本,综合完善城市河道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基础目标的城市河道景观。城市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注重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的有机结合,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融合,城市滨河景观才能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结合目前国内城市河道的功能从单纯的排洪泄洪到生态保护、空间重塑、文化体现、产业升级等复合功能转变的情况上可以看出:
(一)以保留“空间的本质”为目标,开辟河间绿色廊道的空间连接,建立自然景观和文化特点之上的具有众多娱乐和休闲选择多功能区域,保存着现有的自然系统,促进被破坏区域的生态重建,发挥河道景观的生态弹性功能;汲取乡土文化传统,修复被割裂的文化脉络,达到强化地域人们的幸福指数,发挥景观的文化弹性功能。
(二)改变滨水周边环境盲目逼近岸线的状态,适当放缓发展速度,在适当的地点进行放大节点的处理模式,形成休闲广场、湿地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象征性的环境雕塑小品,为城市留出“喘息”空间,营造引人驻足交往的交流场所,塑造城市滨水地带的动感的线条,从而舒缓城市节奏。
(三)利用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生态设计,构建符合流域的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及地域生态特征相对自然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图3),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共生的现代城市理想生态景观网络。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思考城市與河流的联系,让人们重新记起河岸,让人们更多的社会活动回归到河岸,重新焕发河岸的魅力,从而弱化水与城市的界限。混凝土防护转变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滥,扩大环境功能;用最少量的人工干预将河岸改造成景观,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上应该紧密结合河流水域周边环境现状,组建河岸内外基质要素之间的链接,构筑水陆互动的亲水设施景观,建立起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这就是城市河道生态化后感染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的必要条件。
三、构建生态景观型城市河道的几点建议
城市河道景观规划中应该将景观生态学、生态修复理念、弹性景观思想交叉融入到环境设计之中,可以运用人造湖水模拟自然河道,并将地方文化建筑特色融入河道景观中,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体现时代特征,表达了跨河城市独特的个性文化,增加城市的形象魅力,使得“生态先行,人文融合”规划设计理念能重新焕发河道生态、人文的活力,可以充分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发挥出城市的特色优势。因此,构建生态景观型河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发挥河道景观资源,升级跨河城市景观形象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地方的水域滨水区的建设开发常常在各项自然过程中进行着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各种自然形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跨河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独特的地理资源,确立了河流在城市中颇为重要的中心地位,因此,河道滨水区景观成为跨河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区域地段。坚持以人为本与亲近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治水方针,突出人水共生的亲水理念的主导思想,利用河床、河岸自生资源入手,将单一防洪功能河道景观向休闲、娱乐、体验等功能转换,创造河道景观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将亲水开放的滨水区建设成为融入自然和具有人文艺术特征的场所空间以及成为市民、游客在此驻足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关键点是跨河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根本点,也是河流滨水景观的设计成为跨河城市景观形象的升级的必要课题。
(二)结合多种生态模式,注重城市生态建设
河道滨水区的生态建设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平衡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之间的比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河道的生态建设,改变原有传统的河道整治模式,建设良性优化的生态河道,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河道模式已然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以保持自然形态的河流为基础,充分运用前沿科学知识,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指导思想,促进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自身净化能力的提升。在自然景观美化处理上,掌握生态平衡的科学依据,保证满足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及生长环境,创造适宜保留原有生物群落繁衍生息的自然栖息地,得以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目的,创造出符合生态城市要求下的独具特色的河道生态景象。
(三)延伸历史文化脉络,健全城市文脉体系
河流千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城市的兴衰与变迁,河流地带所经过的千万年进化演替而形成的固有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及相对较为稳定的景观文化,成为各区域城市河流的差异性风貌的独有地区风格。与河流共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然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境界所表达的综合体现。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河道人文景观要素所表达的重要内涵。河道景观设计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展现地方人文特色,关键是构建继承和延续历史脉络的河道文化景观,在提升河道景观内涵的同时使跨河城市人文标识性魅力再上新的层次。坚持生态性和人文性兼顾的河道景观营造,使得地方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达到历史文脉和滨水景观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共生发展。
结语
随着生态理念融入下的河道景观建设,不仅贯穿着整个城市的景观脉络,而且对提高城市环境的美化、城市河流的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科学的结合,强化跨河城市的优势,发展城市的规模,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能满足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与自然共舞”的河道空间,同时有利于提升独有特色的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力求以河道景观的优化升级应该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渐恢复河道本身所具备的生态循环功能,完善一个能够自我调节与修复的生态系统,这样对改变跨河城市的城市景观面貌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基金课题:该成果受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编号17JK0024);2016年宝鸡文理学院校级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K1609)。
参考文献:
[1[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力,宁军,张浩.城市生态河道建设方法探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
[3]张立均.浅论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7(3).
[4]张卫东,翟宇翔.北方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0(10).
[5]付飞,董靓.基于生态廊道原理的城市河流景观空间分析[J].中国园林,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