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实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它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对于社会问题的抒写。五四运动以来,青年作家开始思考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揭露。其中,茅盾对社会问题的披露在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成为一股中坚力量。
关键词:现实主义;社会问题;茅盾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大潮中,现实主义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现实主义在文学史中盛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集中体现在对于社会问题的抒写上。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运动,而在文学领域,也开始了对社会和现实的反思,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式。青年作家通过不断地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揭露和剖析,以及回答来对现实进行批判以唤醒愚昧的民众。
在茅盾的作品中,就不乏对社会问题的展现和对社会问题的解答。这其中有的作品是茅盾身为作家,有意识地对现实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也有的是在无意中通过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和场景的展现而显露出的当时存在的问题。他的作品通过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考量。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仅奠定了茅盾在现实主义思潮中的地位,更反映出现实主义的核心在于对社会问题的抒写。
一、资本阶级能否领导革命的问题
在茅盾的《子夜》中,就解答了资本阶级能否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问题。
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渴望通过实业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民族资本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他希望振兴民族工业,发展经济,实现资本主义。但是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以及工人运动的重重夹击之下,只得破产逃亡。吴荪甫是双半社会资本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旨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也就是在中国能否实现资本主义的进行解答。基于对现实的思考,茅盾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具象化和情节化,完成了《子夜》。而吴荪甫这一典型形象也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无法发展。资本家在各方势力的层层重压之下不仅无法发展,甚至屡陷危局之中。双半社会的资本主义是软弱的,没有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
茅盾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和笔触,完成了对政治问题的回答和表述。同时,他的《子夜》也为其他作家提供了范本,一批作家开始尝试这种创作模式,大规模地对社会现实问题予以关注,为现实主义思潮注入了生命力。
二、个人解放中女性解放的问题
茅盾笔下也描写了不少极具个性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性格、经历各有不同,但都崇尚革命和个人解放,都是五四革命运动以来的进步女性。五四运动倡导个人解放,反抗封建思想带来的禁锢。女性的解放成为人们个人解放和思想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在易卜生的《娜拉》在广泛传播之后,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十分明确地表述出女性解放仍旧是一个假命题的现实状况。
茅盾的《蚀》三部曲以及《虹》都对进步女性的女性革命之路进行展现,对女性解放的问题加以书写。茅盾笔下包括梅行素、静女士、慧女士以及孙舞阳等等的进步女性,都面临着与娜拉一样的关于家庭与个人的选择,或者说是爱情与个人的选择也可以。例如静女士,在对革命与个人解放的一点点失望之后,便退居与强连长恋爱的小天地之中,以此慰藉失意的个人解放之路。女性本身的软弱性使得女性在解放之中表现出一种退缩的姿态。
除却对女性生性软弱问题的描写,现实环境对于女性的限制也是茅盾表现的问题之一。《虹》中的梅行素在逃离封建家庭以后来到泸州新式学堂,但在新式学堂的新式教师之中仍旧潜藏着玩弄女性和不平等对待看待女性的问题。这也是现实之中,许多人打着崇尚女性、尊重女性的旗号,但是内心深处仍旧将男女差别化对待,对女性存在无意识歧视的问题。
茅盾的作品中反映了当时女性解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塑造的梅行素成为现代文学史当中典型革命女性形象,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思考女性与女性解放的问题。
三、知识分子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当此时,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怀疑,希望破灭。同时他们也对自身在革命中的位置,以及未来何去何从产生了迷茫,甚至绝望的情绪。茅盾也是这些知识分子其中之一。在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思考之中,他将自己的《蚀》三部曲命名为《幻灭》、《动摇》、《追求》,抒写了大革命前后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对于革命的追求,和屡屡失败而产生的幻灭情绪,以及对革命的动摇和退缩。茅盾作为一个作家是清醒的,通過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心路历程,以客观的角度,对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虽然他没有得出具体确切的答案,但是他的问题写作对当时人给予了一个启示和预留了对现实思考的余地。
在茅盾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展现的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当时的一些社会情景、社会现实,而这些问题支撑了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由此引申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当中,社会问题的书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核心支撑。社会问题使得现实主义富于内容,同时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问题也给了现实社会自我反思、自我促进的力量,这股力量正是五四运动以来,觉醒知识分子关注,有为阶级希望借用的,反使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得到社会的需要和推动。
参考文献:
[1]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张大伟(1998—)男,汉族,辽宁凌源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