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的心愿

2018-09-03 18:47常道林
老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江西省委宝华井冈山

常道林

家住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镇东风村的胡宝华,虽说是个普通村民,但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了却母亲心愿付出的拳拳孝心。

胡宝华的母亲陈凤英(原名黄青菊),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吕王徐湾一个农民家庭。土地革命时期,刚满12岁的黄青菊在家乡参加了革命。1933年,黄青菊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后参加红军。

1935年10月,一次反“围剿”激战中,敌强我弱,红军顽强拼杀直至弹尽粮绝,包括黄青菊在内的10多位指战员被敌围捕,被关押到国民党河南宣化军人监狱,受尽折磨,但没有一人妥协投降。一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黄青菊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监狱,寻找部队无望,便过着以讨饭为生、到处漂泊的日子。当流落到江西省九江县(今柴桑区)沙河街时,挨饿、受冻、生命垂危的黄青菊,经人介绍,与当地一名长工结为夫妻。为防止敌人迫害,黄青菊改名“陈凤英”。夫妻二人租田耕种,直至新中国成立。

“文革”后期,有人跳出来,说陈凤英蹲过国民党监狱,能够出来,一定是叛徒,于是几次召开批斗会,强迫她交代叛徒“罪行”。“文革”结束以后,陈凤英心中不时泛起一定要弄清自己经历和身份的念头。看懂母亲心思的胡宝华,于1982年年初,带着母亲返回大悟县老家。没想到家门头上却悬挂着“红军烈士黄青菊”匾额。听人解释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青菊一直杳无音讯,当地政府以为她早已牺牲了,便评定其为烈士。这次重回故里,有人感慨地说她是“活着的红军烈士”,陈凤英听后,要求上级认定自己身份的想法更迫切了。

为了却母亲的心愿,胡宝华带着家中養猪和其他农副业收入的1100多元现金,先后3次去湖北,从村到乡、到县,再到地区和省城,来来回回十余趟,为了省钱,他基本上是能徒步的就不坐车,有几次他是在候车室的椅子上过夜。他多次找知情人询问,到相关部门查阅档案,收集母亲的证明材料,然后向上级呈交报告。一次次报告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倔强的胡宝华仍不气馁,他四次奔赴武汉,终于找到湖北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同志,当面汇报了母亲的情况,领导同志当场表示,将与江西省委组织部联系,对陈凤英的有关材料进行核实,共同研究处理。1985年6月,江西省委组织部正式发文认定:陈凤英为“红军失散人员”。陈凤英夙愿终于得偿,胡宝华的孝心也得到回报。

作为红军失散人员的陈凤英,早年就听说毛泽东、朱德等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打了许多胜仗,因此多年前就想到井冈山看看。对于母亲的这一心愿,胡宝华和爱心人士陈尚健共同商量后,在2017年春天映山红绽放的时候,陪同母亲登上井冈山,在革命烈士陵园,老人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敬献了花圈。老人还参观了毛主席故居、红军被服厂、黄洋界哨所,激动不已。

胡宝华说:“我母亲虽然年过百岁,身体还健康,这辈子她还没有去过北京,只要身体允许,我下一步打算背她到北京去看看。”

猜你喜欢
江西省委宝华井冈山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江西集中示范活动启动
宝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宝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转场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宝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