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满平
我国能源朝清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思路转变,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将加快推进。
张家口坝上地区的一处光伏发电场与风电场相呼应。李晓东 供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但自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在政策、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10年时间内就完成从起步到世界第一的过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180吉瓦,光伏装机约120吉瓦,均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迈入新时代,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带来深刻影响。
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挑战既有来自国际上的,也有来自国内的因素。
全球能源改革和能源转型加速。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各国纷纷加大自身能源改革和能源转型力度,大力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截至2016年,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全球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国际新能源产业分工逐步深化。目前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国际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行业的核心技术,而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凭借其在价格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形成追赶之势,并将改变全球新能源生产、出口和消费市场结构。但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的接点主要集中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制造环节,继续充当部分新能源产品和设备“世界制造工厂”的角色。
全球新能源行业整合加快,跨国并购增多,国际竞争加剧。随着新能源产业技术的逐步成熟和需求的增长,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扩散加快。例如光伏产业,欧美国家虽仍具有技术优势,但除在薄膜电池和硅材料制备方面处于垄断地位之外,行业的大多数技术已进入开放状态。技术扩散带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加入到新能源产业链中,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竞争加剧,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和利润水平大幅降低,新能源产业整合的力度加快;另一方面,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跨国并购的热点领域。
国内能源行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转化在能源领域里也有充分的体现。之前我国能源领域主要矛盾是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同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即能源供给安全的问题。经过多年建设,我国能源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大大提升,再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局性供求紧张的矛盾基本消除。进入新时代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能源需求不仅要求量的满足,还要求能源利用更加清洁、低碳化,即对能源供给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我国能源行业的主要矛盾将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能源内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转化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加速期。
工作人员在青海格尔木光伏产业园区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李晓东 供图
发展战略、理念的变化深刻影响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经济高质量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摆在突出位置,相继提出了“能源革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诸多顶层设计与重大战略举措。这种发展战略、理念的重大变化将带动我国包括新能源在内的能源领域发展战略、理念和政策取向的系列变化,深刻影响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例如,“能源革命”的本质是主体能源的更替或其开发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主要特征是能源供给消费的清洁低碳化发展,目标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意味着我国能源朝清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思路转变,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将加快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顺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解决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不足和“弃风弃光”现象,大力调整能源产品结构,推动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有利因素包括:政府推动绿色发展、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新能源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政府已经作出2030年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并制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20%的战略目标,这些指标的设置和实现将敦促政府发展新能源从而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将极大促进新能源的消费利用;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竞争打下良好基础。不利因素包括: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能源发展方式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新能源将面临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竞争的局面;新能源产业成本高,市场竞争力缺乏,导致“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等能源清洁替代困难;体制机制尚未理顺,部分地区弃风、弃光问题严重,新能源产业链畸形发展,等等。
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八大新趋势。
新能源度电成本将持续降低,平价上网可期。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逐步实现国产化,设备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度电成本持续降低。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时,平均度电成本比2010年下降约7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陆上风电度电成本约为0.43元/千瓦时,已非常接近火电电价。未来随着新能源关键设备成本的下降,以及电网接入、土地租金、融资成本、税费等非技术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术度电成本持续降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风电在发电侧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在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
新能源国内区域发展特点明显。政策和资源是影响我国新能源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政策和资源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其中,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新能源行业国际合作态势非常明显。新时代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将面临有利的机遇和市场空间:一是由于发达经济体老化的能源基础设施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导致其能源政策调整,新能源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能源增量需求较大,全球新能源行业增长迅速。二是当前全球能源行业处于转折点,国际能源合作从以偏重传统化石能源开采的合作开始向以低碳、清洁化为导向的能源经济产业链转变,新能源的国际合作成为重点。三是我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提供绝佳机会。“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的问题,但同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我国新能源技术在全球来讲具有很强竞争力,比较适合走出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境外投资进一步便利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态势会更加明显。
新能源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中国企业仍将成为头号目标。受发电成本下降、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页岩气大规模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纷纷下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补贴。竞争加剧和政策氛围趋紧导致国际新能源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渗透到新能源产业。2005年之前,新能源领域国际贸易规模较小,较少出现贸易争端,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产品和设备却是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干扰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贸易秩序。随着我国光伏、风电产品设备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新能源企业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众矢之的”。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中,主要受害者仍是中国企业。
新能源行业内新模式、新业态将大量涌现。随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再加上大数据、能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能源、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能源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来新能源行业将催生很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模式,其经营方式也会发生很大改变。例如,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结合将给新能源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共享经济有可能使新能源的边际成本降到零,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用建筑和家庭,在消费新能源的同时,开始成为新能源生产者。再如,在电动汽车、灵活性资源、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与第三方服务等领域内,已经出现多种企业创新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行业的商业模式,推动新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能源行业发展更需补贴之外的其他支持。我国新能源行业之所以短期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价格、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激励型政策,对解决新能源产能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薄弱、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未来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行业尽管仍需要政策的支持,但不仅仅是依靠以财政和价格为核心的补贴支持,更需要政府补贴之外的其他政策支持,例如,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做出合理的长远规划。同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统筹布局、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引导产业合理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行业的现实竞争力,理顺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弃风弃光率,保护和支持产业发展,帮助行业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
过剩矛盾比较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推动。在众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虽正处在成长期但也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例如,自新能源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导致出现“一哄而上、混乱发展”的局面。此外,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是沿用过去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两头在外,产业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严重受创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能源产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我国新能源产品在国外销售。在国内市场尚未好好经营而国际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很多企业通过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和价格来抢占市场,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过剩产能。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太阳能光伏设备产能利用率仅为59.6%,风电设备为68.8%。因此,未来在新能源产业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势在必行。
跨界进军新能源行业增多,单一能源企业向综合性能源企业转变。基于新能源未来发展前景,近年来诸多国际油气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进军新能源行业,并加大投入,以求实现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的转变。从各大公司的新能源战略布局来看,各公司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能源、氢燃料及储能技术各大业务板块,各有侧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国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也较早就进入新能源产业,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生产,例如,中国石油侧重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中国石化高调进军甲醇开发;中国海油未来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等。此外,部分非能源企业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恒大集团、华夏幸福,制造企业格力,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等,也纷纷宣布将进入新能源行业。可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能源企业和非能源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行业,之前单一的能源企业将向综合性能源企业转变,以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