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虹
内容摘要:现行职业教育中,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被称之为“豆芽课”“边缘课”的德育课更是不受学生重视,为了贯彻中职德育大纲“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的要求,满足学生家长“学门手艺,有项专场”的要求,授课老师运用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监控等方面对德育课进行策略化改造,最终形成具有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特色的中职德育课堂,让学生爱上德育课。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与专业课 教学策略
虽然德育课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中职教育中,“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中非常普遍,使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一提到德育课就认为是“豆芽课”,就是讲大道理,说教居多,所以不想听;再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看,这种思想导致德育课堂主动学习的学生很少,大都敷衍了事,没得兴趣,所以不愿听。从专职教师的角度看,德育课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道德、理想、信念……講授方法如果老旧的话,就是满堂课的灌输政治思想文化,对学生而言缺乏说服力,课堂沉闷。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着结合专业,从改进教学策略的角度改变学生心目中德育课与专业课的对立状态,使德育课和专业课深度融合。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总的来讲,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
为了达到目标——德育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我们可以试着在这以下几个方面运用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围绕专业
教学目标的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是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就要体现出专业课的特点,围绕专业课来设立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时,可以将烹饪专业的“卫生”,财会专业的“仔细”,作为职业道德规范的细则,教学时和学生共同探讨,即契合实际,又不需要学生太多的理论知识,就能驾轻就熟的进行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法的选择依靠专业
教学讲求,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多年来教学的要求,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语文这类学科往往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来采用分层教学等方法,基本都是可以行的通的,但德育课的评价标准绝不是水平和成绩,很难采用这样的教法来体现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试着从专业方面想办法。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并且带有一定的共性,比如烹饪专业,凡是要求自己动手,我们就把厨房摆到课堂上或把课堂设在厨房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堂烹饪展示。当然,设计上要注意符合专业特点,烹饪就展示刀工,酒店就插花摆台,会计就点钞。都是专业技能,学生既有自信完成,又满足了他们喜欢自己动手的愿望,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体现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三.教学案例的使用来源专业
说到案例教学法,是每个学科教学中都会使用的教学法,德育课也不例外,但是案例的选择也是有策略的。德育课教学,要想案例使用生动有感召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案例就在身边,主角就在眼前”,也满足了德育课教学大纲“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的要求,改变案例中高大上的人物和事迹,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的现象,尽量使用行业标兵、同行竞争对手、同专业师兄师姐、同窗同桌等,让学生也能望其项背,觉得有代表性,有指导性,有真实感;可学习,可借鉴,可接受,真正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
四.课后评价的方式贴近专业
德育课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一堂课中,那就没有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反馈与评价是德育课可以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要求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可见,德育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真不是一节课能全部完成的,而要依赖于课后的延伸与反馈。可以用行业标准,专业标准作为课后评价的标准,把课堂上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一直伴随学生成为行业标兵,专业能手。
如果能有效的运用这些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效果,
(1)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来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让学生认真观摩,又可以让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课堂就会非常活跃,碰撞出较多的思想火花。课后的教学评价反馈不拘泥于形式,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搜集资料、论证、制作汇报PPT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业的形式。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德育课堂,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更愿意上德育课。
(2)从任课教师上课感受来看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下的中职德育课堂,丰富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德育课的课堂容量,使得德育课能够采取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对学生来讲,课堂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前驱知识作为基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便能够在德育课的学习中获得较强的成就感。这对成就感较为缺乏的中职学生来讲,能够极大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动力。对于德育课教师自身来讲,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其教学成就感的提升,从而激励其教师专业发展。
(3)从专业课教师来看:将专业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以恰当地方式融入德育课,不仅深化了专业课教学,也使德育课丰富起来。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元素非常多,通过与德育课教师的配合,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以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德育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实际早在多年前就一直被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改的目的还是非常明确的,但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在在改变了教学策略后的德育课教學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的改进。
(1)教师在教法上加以改进后,学生是否能在学法上予以跟进。例如教师希望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跃,但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团队合作的优点可以各取所需各展所长,但也有利于有些人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如何处理?就需要教师在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在课前准备的岗位中做好选择,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课后评价中也要体现出来,而且可以采用轮班制,让每位同学每个岗位都尝试一遍,更有利于专业的学习,体现专业水准。
(2)教学策略的改进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德育课对教师教学准备要求较高,需要广泛地查阅资料、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教学资源的开发也颇为不易。如果只是一位德育课教师单打独斗,教学准备上花费的时间将会非常多。比如教学设计的贯彻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教学资源,教龄较长的德育课同行普遍感到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为有限,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另外,如果每一次德育课都要这样来上,德育课教师备课压力就相当。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以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在课前下发给学生。小组经过认真的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讨论等多个环节,在课堂上呈现出小组探究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资源开发的压力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也将减少疲惫;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和开发教学资源,进行活动展示的过程,也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的学习,延长了学生学习的环节。并且,学生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保存、归档,以及与同类型专业的德育课教师进行分享,能够极大地促进了专业与德育课深度融合。
过去,包括现在,我们谈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学好文化课,有利于其专业课更好的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味地强调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确使得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不平衡变化。实际,文化课与专业课不需要对立,二者应该是高度融合,相辅相成,跨界与融合,这正是德育课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德育课本就不应该囿于自身作为德育学科教学的体系和框架,而是应该勇敢地踏出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学生专业和学生实际。这样的德育课才会具有更强的教学实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注专业与生活实际,使教与学的有机相长。
参考文献
[1]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1).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