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旅行到底意味着什么?旅行能让你接触自然,感受造物主的伟大。旅行能让你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哪怕再偏僻再孤单再可怕的地方。旅行能让你认识更多真挚的朋友,在旅行中,你还会,遇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今年8月,上海书展迎来了15周年的日子,同时,也是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第八个年头。
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得益于“上海书展”这个国家级书展大平台,更得益于上海这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嘉年华。
8月14日18:45,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建投书局举行,今年的主题:“旅行的意义”。瑞典文学院院士皮特·恩格伦、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爱尔兰作家伊萨姆巴尔德·威尔金森、日本作家吉井忍以及中国作家李敬泽、许子东、李陀、叶兆言、陈丹燕等24位作家就这个主题结合亲身经历与我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旅行。
放眼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对自身的理解正是基于对我们置身其中的环境的观察,这种种观察历经希腊、罗马的荷马、希罗多德,中世纪的基督教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的徐霞客的游记,最终得以形成我们今日关于世界的认知。人类的先贤,记录下书斋里的沉思和对高山流水的探访,书写出辉煌的篇章。所谓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信然。
比如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同时就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这一点,在今人的生活中,作为文学的旅行和作为生活的旅行,在今天变得意义非凡,却也困难重重。如何继续认识“旅行”这个熟悉的主题词,并更新其意义,是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希望共同来探讨的论题。
在论坛上,学术主持、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教授就“为什么要旅行”这一话题,分别从读书、传播、时间和理论四个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他认为作家的写作是为了自己生命历程的传承和延续可以让更多人受益,书籍的传播则就像作品的旅行,而时间上的旅行也给文学注入了新动力,理论的旅行即为思想的旅行。这些正是此次国际文学周所要深度探讨的问题。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首先上台作了论坛主旨发言。他回忆了儿时关于上海的一次非同寻常的旅行,由此谈及旅行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认为旅行与自己的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写作的动力驱使自己慢慢“走遍”整个中国。他觉得旅行就像“走江湖”,通过一段趣味横生的“找江湖”之旅,可以带给人们认识上的颠覆,也更能使作家留下更有温度的文字。
陈丹燕谈起旅行对中国人的意义,由苏州河和世博会中的两件小事表示中国人在用旅行的方式表达对于世界的渴望。对于旅行文学而言,世界就像本书摊开在了我们面前。通过旅行,我们在世界面前不仅是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自己。
旅行到底意味着什么?旅行能让你接触自然,感受造物主的伟大。旅行能让你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哪怕再偏僻再孤单再可怕的地方。旅行能让你认识更多真挚的朋友,在旅行中,你还会,遇到最真实的自己,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除了主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另一场引人注目的重磅活动就是大方文学节。8月16日,首届大方文学节在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开帷幕。18位作家,8小时沉浸式接力演讲,从莫桑比克到瑞典再到墨西哥,多位国际作家重新定义了文学在空间上的中心与边缘。从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再到银川、乌鲁木齐,十五位华语作家引领了我们探索城市的步伐。
活动邀请的国际嘉宾,有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冲击者之一、莫桑比克最负盛名的作家米亚·科托,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瑞典学院常任秘书皮特·恩格伦,以及墨西哥西语文学新秀阿尔瓦罗·恩里克等顶尖文学创作者。他们讲述的主题,并非肉身的旅游,而是语词的漫游。“只要悉心倾听即可知道人类并不是由细胞或原子构成,而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跨越语言,带领观众一同感受复杂的记忆、情感、温度、文化与历史。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眼中,旅行应许着自由,同时自由中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当我们决定旅行的时候,”李敬泽说,“人是把自己放进了一個未完成的、向着某种暧昧不清的目的和愿望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自己,我们发现自己,同时我们也会迷失,也会被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种种考验所击败。”
翻译家万之长期在瑞典生活,他对于“生活在别处”有着特别的感触,他说:“中国一句古话,人挪活,树挪死,寻根只盯住一个地方,一个方向,眼界不够宽广。寻源是水系模式的思维,任何水系的源泉都可以非常丰富,不仅可以保持本源,还可以到各地寻找和开发新的源泉,如我们现在讲的南水北调,西水东流,这都是可行的。夸张地说,在如今高科技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人类甚至可以到外星去开发新的资源,不是不可能的事。”
永远在路上。
无论能否出走,无论是否在路上,广袤的世界中总有那些美好静待你用心体会。或者亲自抵达,或者,跟随文字前往。
99读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远行译丛”收录了现当代各国旅行家与冒险家的游记作品,是极具文字之美的游记丛书,其中装满了未被赏识的奇迹、已经失落的美景、如梦境般掠过的历史魅影。而最具吸引力的,是或朴素美好、或精彩奇幻、或香气弥漫的,由完全不同风格的文字描述的,在路上的生活。
1930年,命运安排年轻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万和当时已负盛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相识,但阿加莎的名气并未阻碍她分担丈夫的工作。她参与了马克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每一场发掘,与他同甘共苦,在考古学家遭遇的各种灾难事件中不断筛取笑料。她爱她的丈夫,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朋友问起她的异乡生活时,她决定用这部轻松的游记来告诉他们答案。
《说吧,叙利亚》初版于1946年,当年阿婆风华正茂,踏上叙利亚新婚之旅,从中能体会阿加莎·克里斯蒂独具的魅力,同时也能找到《古墓之谜》和《死亡约会》的影子。
而受诺登斯科德探险队的启发,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885年夏展开首次亚洲之旅,由俄属中亚进入波斯,逐步走向亚洲心脏地带。五年后,他跟随一支驼队从俄国东部小城抵达中国边陲重镇喀什,这次行程让他与中国的新疆、西藏地区结下不解之缘。又过了三年,赫定再度造访中亚进行探险考察,重点是塔里木地区,全程达10498公里之后,他多次深入中国西域与穷山恶水搏斗,试图攀登“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挑战“死亡之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楼兰古城,以及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
在充满传奇的探险旅行的基础上,他写出了不朽的自传《我的探险生涯》,确实,那个时代,还没有卫星电话、全球定位系统、直升机、保暖雪衣,以及地图的指引。像斯文·赫定这样不凡的灵魂,无疑达成了早期探险成就的极致,也证实了人类挑战极限的无畏勇气。
从魂游千里之外再回到我们身边的上海。
本届上海书展,为了把高品质图书和阅读活动送到更多市民身边,进一步提升“书香满城”的地域和人群覆盖面,扩展设立了100个遍布城市各处的分会场。其中78个分会场是实体书店,包括全市16个区的新华书店(上海书城),以及钟书阁、大众书局、博库书城、西西弗、衡山和集、言几又、现代书店、思南书局、作家书店等实体书店。这些分会场把上海书展的氛围带到整个上海。
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这也是上海国际文学周首次由一家书店承办。
除了承办主论坛,建投书局在本届上海书展上还为墨西哥作家阿尔瓦罗·恩里克与上海作家、新晋鲁迅文学奖得主小白对谈“穿越时空的文学实验”,法国作家卡特琳·普兰与青年翻译家李乃清对谈“‘叛逆者号上的女水手”,张新颖、陈子善谈沈从文等多项活动提供了场地。
好的文化活动如果能与美丽的书店相遇,那一定是作者和读者的幸运。
公平路上的建投书局毫无疑问是上海最美的几家书店之一。梦幻一般的室内空间设计让这里成为爱书人“温暖的据点”。优雅的灯光、淡淡的书香,置身于热闹的CBD区域,在聒噪夏日中却能令人享受恬静,这就是建投书局。
建投书局设计颇有特色。展台和书柜选用深棕色的木质格调,独特的吊顶设计令人读书之余偶一抬头便可以看到天空,缦回的楼梯连接四个楼层,优雅精致。在这里可以边阅读,边欣赏浦江美景。
2018年8月18日,被誉为“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的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生活手帖》总编辑松浦弥太郎昨晚携其新书《写给想哭的你》亮相钟书阁芮欧店。
钟书阁2013年4月在松江区泰晤士小镇营业,成为申城引人注目的文化地标,不仅获誉“上海最美书店”,还被视作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一个标杆。2016年8月18日,钟书阁芮欧店强势开业,喜欢凹造型的朋友再也不用大发愁位于松江的钟书阁交通不便了。
一进入钟书阁芮欧店,强烈的设计感扑面而来,白,是主色调,墙上,大量的美术、摄影、设计书被放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上。书架的分区非常明确,文学类、历史类、艺术类、建筑设计类,被归于不同的空间,方便你阅读和寻找心仪的图书。
长廊里安置了许多可供休息和阅读的长椅和圆桌,再加上四周路灯的设计,使读者停下腳步,充分享受阅读时光。入口处的斑马线设计,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入口第一个区域,通过一万多根圆柱装饰的墙面,打造出不规则内嵌式的陈列方式,非常现代。
言几又也是本届上海书展人气爆棚的分会场之一。言几又,合起来就是一个设计的“设”字。言几又是一家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意生活体验一体店。它有书,但它不只是书店;它有咖啡,但它不只是咖啡店;它有文创产品,但它不是只是创意市集;它有食品,但它不只是食品店;它有画,但它不只是画廊。言几又是融合了多元素的设计空间。
和言几又一样拥有众多死忠粉的西西弗书店(Sisyphe Bookstore)由薛野、萧然、陈瑾、高冬梅等创立于1993年8月8日的遵义,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西西弗,典故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受永世惩罚的西西弗斯。浓浓的英伦风格,深邃的黑色穹顶,辅以老上海式桥梁的钢铁结构,地面是沉静的大方块瓷砖,主动线镶嵌着老报纸般的阅读长廊,纵横交错的冲击色调彰显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色彩,在有限的空间里使读者感受被图书环绕之感。
在这样高颜值的书店中畅游书海,何尝不是一种旅行?旅行之远与书店之近,构成了远与近的奏鸣曲,远,有远方的回响,近,有近身的诗意,都拥有迷人的力量,在召唤着我们亲近它们,拥抱自己。
这么远,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