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
你听说过太平洋中巨大的“垃圾岛”吗?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海洋的塑料污染已经相当严重。那么,海洋中的塑料到底有什么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塑料污染问题呢?
太平洋中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岛屿,其中有一座“岛”十分特别:它面积广阔却很难被发现,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位置,更奇特的是,这座“岛”竟是由垃圾构成的。这座“垃圾岛”并不是真正的岛屿,而是被称为“太平洋垃圾带”的垃圾聚集区域。太平洋垃圾带随着洋流在北太平洋做环流运动,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不断吸入附近海域的各种垃圾,尤其是大量塑料碎片。
太平洋垃圾带中布满了各种塑料碎片,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广泛用于食品包装等)、聚苯乙烯(PPS,常用于制造泡沫塑料),聚丙烯(PP,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制造读各种容器和儿童玩具)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主要用于制作聚酯纤维和饮料瓶等)等。然而,如果你乘船靠近这座“垃圾岛”,并不会看到密密麻麻飘在水面的塑料瓶和塑料袋,而是会看见无数细碎的塑料碎屑,有人将这种景象形容为“一大锅五彩塑料汤”。这是因为塑料在水流和紫外线的长期作用下被撕碎、降解,变成细小碎片。这种降解过程完全是物理变化,而塑料的分子结构依然“坚不可摧”,无论多小的碎屑都几乎不能被生物分解。
在一些垃圾密度较低的区域,人们仅凭肉眼甚至无法看出异样,因为一些塑料碎屑十分细小,甚至不一定会漂浮在水面,而是分散悬浮在浅层海水中。因此,卫星照片无法拍出“垃圾岛”的轮廓,即使是低空航拍也无法展现其全貌。太平洋垃圾带的面积也无法确定。根据一项研究的估算结果,太平洋垃圾带的面积可能超过了美国的国土面积。
大量的塑料垃圾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大片的塑料容易使海洋生物窒息;相互交缠的大件垃圾好似渔网,拦住大小鱼类;海鸟和鱼类可能误食中小型塑料碎片,导致消化道阻塞;塑料长期浸泡会发生微量溶解,一些溶出物(如双酚A)具有毒性……而微小塑料颗粒所带来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塑料颗粒会吸附、富集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等有毒物质),大幅提高所在区域的有毒物质浓度;通过食物链,塑料颗粒会向更宽更深的海域扩散,使污染进一步蔓延。近年来,科学家在一些深海生物的体内发现了塑料颗粒,甚至在1万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也发现了塑料存在的证据。最可怕的是,塑料不会像很多其他有机垃圾一样在较短时间被生物降解,即使是很小的塑料微粒也可能要经过数百年才会消失。而在其被完全降解之前,污染会一直持续,甚至不断扩大。
既然海洋中的塑料会带来如此多的危害,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污染物清理干净呢?科学家早就开始研究相关解决方案,环保人士也发起了一些小规模清理项目。目前,海洋塑料清理工作主要通过“垃圾船”完成,这些船在海中巡航,使海水通過其内置的过滤网,并将过滤出的塑料和其他垃圾收集起来。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通常只用于港口等垃圾密集的水域,而分散在垃圾带中的塑料碎片则很难得到有效清理。
2012年,18岁的荷兰少年博扬·斯拉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用一个巨大的屏障拦截“垃圾岛”中的塑料。2013年,斯拉特发起了“海洋清理”项目,并设计出一套被称为“被动收集系统”的塑料清理装置。被动收集系统最初的设计是一个固定在海床上的巨大V形屏障,拦住被洋流带来的垃圾。经过几番改进,最新的收集系统改用一个漂浮的巨大弧形屏障来拦截塑料垃圾,与屏障相连的特殊悬垂系统能使屏障以缓慢的速度随水漂流,屏障的漂移速度低于表层海水的流速,海面上的垃圾就会以一定的相对速度“撞”在屏障上而被拦截。
屏障上装有感应装置和发信装置,当拦截的塑料碎片达到一定量时,系统将发出信号,工作人员就可驾船前来将被拦截的塑料收走。上岸之后,这些塑料会被分拣、回收和再利用。据“海洋清理”团队估计,这一系统能在5年内清除掉太平洋垃圾带中近一半的塑料。他们计划于2018年春夏在北太平洋进行前期考察,随后其收集系统将在太平洋垃圾带全面运行。
“海洋清理”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也引得很多企业家和慈善家解囊相助,“海洋清理”自成立以来收到的捐款已经超过3000万美元,但这一计划却招来了不少科学家的公开质疑和批评。他们有的对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有的担心巨大的收集装置会改变局部海域的环境(如改变海水流动的速度和方向,增加“屏障”周围的垃圾密度等),对海洋生物造成未知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这个计划太吸引眼球,会使公众的注意力偏离最关键的问题:海洋中塑料的来源。清理已有的垃圾只能解决表面问题,阻止更多塑料进入海洋才能治本。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如果因为忘关水龙头导致水流了一地,我们应该先拖地还是先关上水龙头呢?科学家们担心,如果这类清理项目太受重视,占用了过多社会资源,会导致更重要的基础工作——限制塑料流入海洋——得不到有力支持。
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海洋清理”的被动收集系统持的创意表示欣赏,但他们认为,这些被动收集系统更适合设置在海滩、港口和河流入海口,因为绝大部分塑料都是从这些地方进入海洋的,从源头拦截垃圾似乎是更加高效的选择。
“海洋垃圾桶”就是一种在海边进行垃圾清理的装置。“海洋垃圾桶”的主体结构包括一个水泵和一个收集网袋,水泵工作时会把周围的海水连同水面的垃圾一起吸入“垃圾桶”中,收集袋能够过滤海水,拦截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海洋垃圾桶”平均每天能收集1.5千克垃圾,相当于每年回收2万个塑料瓶或8.3万个塑料袋。目前,这种“垃圾桶”已经在欧洲一些码头得到试用。
水下无人机是另一种颇具创意的塑料收集装置。这种圆筒状的无人机能够自动在中“巡视”,过滤海水并收集垃圾,同时还会发出声波驱散鱼群,以免造成误伤。
要想彻底治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仅仅是清理现有的垃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海洋中的塑料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塑料的排放,那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将会超过全部鱼类的总量。
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离不开各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塑料制品。问题是,40%的塑料制品都是一次性用品,如棉签棒、吸管、一次性餐盒、一次性注射器等。这些一次性用品也是环境中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它们被丢弃后在环境中逐渐堆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逐渐降解。如果我们能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就能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饮料瓶和一次性餐具是常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减少它们造成的污染,可食用食品容器应运而生。英国一家实验室研发出一种可食用“饮料瓶”,它是由海藻提取物制成空心球体,装入液体密封后就成为一颗弹力十足的“水球”。美国农业部则推出了由牛奶蛋白制成的保鲜膜,这种薄膜不仅可食用、可降解,其保鲜性能也优于塑料膜,可谓两全其美。
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也是有效减少塑料污染的途径。回收塑料可用制成多种产品,不仅有助环保,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有公司甚至颇有创意地将回收的饮料瓶制成了衣服。其生产流程是:将PET饮料瓶清洗、粉碎,熔化后拉出的纤维(聚酯纤维),再制成各种织物。比起按常规工艺生产的聚酯纤维,这种再生塑料纤维的生产能耗只有前者的一半左右。
塑料基本都是由石油产品制成。目前,塑料制造业消耗的石油约占当年全球石油产量的4%。将回收的塑料转化为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化石能源。把塑料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加热催化裂解,能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汽油或柴油,甚至不用提纯处理就能直接使用。这些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塑料能被循环使用,进而从源头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
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塑料垃圾
我們无法做到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但只要做出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大幅减少塑料(主要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而减少塑料污染。
自带购物袋:塑料袋是最常见的塑料垃圾之一,而一个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就可以让你少使用很多塑料袋。
少吃口香糖:口香糖的胶基中通常含有合成橡胶,这也是一种塑料制品。一块口香糖也许并不起眼,但每年全球消耗的口香糖总量高达10万吨,由此带来的污染不可小视。
拒绝塑料吸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用吸管喝饮料,如果你对吸管难以舍弃,可以试试可重复使用的金属或玻璃吸管。
少用保鲜膜:用保鲜盒和密封罐等容器(玻璃制品最佳)储存食物,不仅能减少保鲜膜和保鲜袋的使用,摆放起来也更整洁美观。
拒绝“磨砂”:一些个人清洁用品(如沐浴露、牙膏、洗面乳等)中含有塑料磨砂颗粒,这些微小的颗粒随着污水进入下水系统,并能轻松穿越污水处理系统的过滤网,直接进入河流和海洋。
少吃外卖: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餐盒、餐盒,如果需要打包食物,最好使用自备的饭盒。
从数字看塑料污染
全世界每年塑料产量约3亿吨,其中仅9%左右的塑料能被回收。
截至2015年,人类生产的塑料总量(从20世纪50年代起)超过83亿吨。其中约63吨已成为垃圾。
据估计,到2050年,人类有史以来生产的塑料总量将超过340亿吨。
每年约有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重量约1300万吨,相当于8.5万只蓝鲸的体重。这个数量在未来10年内还会增加1倍。
每年被丢弃的塑料袋达1万亿个。
2016年,全世界共售出4800亿瓶塑料瓶包装的饮料,全球平均每人消耗60瓶。
只有6.6%的饮料瓶由回收塑料制成。
在陆地上,一个塑料饮料瓶需要450年才能被完全降解;而在海洋中,它几乎不可能完全消失。
目前已发现180种海洋动物会误食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