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玲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内容。古诗词具有独特的构成形式,与现代文存在较大的差别,这要求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读解教学时,结合古诗词自身特征,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体现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与文学本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寓教于乐”为指导思想,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读解教学进行研究,并总结以下教学策略。
一、“细读法”读解教学策略
细读法是赏析文学作品的常用方法,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细读法读解策略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并通过细读理解局部,并在掌握写作思路与手法的基础上,完成对古诗词的准确理解。初中古诗词细读法读解可从三个方面研究:
一是语音读解,即从平仄与押韵入手,语文教师在读解古诗词时适当交给学生今音与古音的语音基础知识,并使其能够灵活运用于古诗词阅读中。比如,在读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时,其中“看”在今音中读去声,但在该诗中却读平声,以求声律和谐,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是语义读解,即在古诗词读解中,首先应对诗题进行理解,然后结合诗(词)眼入手,对重点词语进行读解,进而可以实现对通篇的解读与理解,抓住诗词的主旨与精髓。比如,杜甫的《春望》一诗,从诗题中的“春”与“忘”二字可解读出该诗的主题或背景;比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一词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可谓最传神之“词眼”,是该词的点睛之筆,借此一“闹”而境界全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寻找“诗(词)眼”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修辞方法,进而使其能够通过语义读解来实现理解通篇。
三是语法读解,由于古诗词受到篇幅、结构、长短句式、平仄、押韵、对偶等限制,作者创作时常会灵活的运用各种语法,以使诗词更加优美,意蕴更加丰富,这需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将最常用的古诗词语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古诗词语法。在古诗词语法中,省略句、倒装句、语序颠倒、词语活用或借用等较为常见,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按正常语序应为“目欲穷千里”,语序倒置则是为了满足平仄与押韵的要求。
二、“实用法”读解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读解的目的不仅局限在古诗词自身的文学修养上,还应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将从古诗词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进而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一是注重古诗词在写作中的应用,利用古诗词深远的意蕴,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熏陶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感,还可通过古诗语句简练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中的语句简训,比如对古诗词进行改写、续写成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等。在改写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丰富诗词中的场景、人物、故事等,巧妙运用古诗词中的“留白”,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故事脉络,将诗词中未直明的时间、环境、人物、地点、情节等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写出来。
二是注重古诗词读解在交流对话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古诗词读解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开展角色吟诵、报告演讲、朗诵比赛等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意蕴深远,情感丰富,单从字面并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方法营造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通过制作幻灯片、短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文化读解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历史长河中经过筛选而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读解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教学中,应抓住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指导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民族、国家、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辩证意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理禅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悲壮情怀等。还可通过“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诗句激发学生的家乡故土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培养学生的“世事难以周全圆满”的思想。
除了文化层面外,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读解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怀,引导学生通过读解古诗词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古诗词以最言简意赅的篇幅和精辟的词句来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而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古诗词审美意识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形成高远的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青西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