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亮,王中龙,吕桂菊
(1.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省济南园林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0;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在二元体制的社会背景下,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的郊区农业用地被城市占用,农村转变为城市的社区,与此同时,村民与土地的关系密切,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农村转变为城市社区的重要特征。城中村的景观必须尊重原有场地的自然属性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让场地成为承载历史,记录现在,展望未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居住空间。
综合运用生态途径、集约功能和场地记忆的方法进行城中村的景观改造。生态途径立足于场地自然因子:光照、水文、风向、温度和地形地貌等,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前提下,以自然因子为设计依据,让自然做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并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注重生态修复,注重垂直绿化和群落绿化。注重雨污收集再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集约功能是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同时又要满足多种需求的前提下产生的场地功能的集约,也就是实现一个场地多种用途,通过功能属性的分类、多变的地形处理、植物的组合、空间的分割与联系等方法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使用人群对于同一个场地的使用。场地记忆是指场地记载着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在村名与大地相处的过程中在留下了许多生活、生产和生态的痕迹:古老民居、古井、磨盘、古树、栓马石、风水林、田埂、田地、作物等元素都是土地曾经的印记,城中村景观应充分调研并合理选择创新性的应用形成既有场地记忆又能使人们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
项目位于济南市东南部,二环南路东延长线与二环东路南延长线搬倒井立交的东北部。规划总用地面积4.67hm2,室外景观环境设计面积30730m2。项目用地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程在224-245m之间。规划容积率小于2.55,建筑密度下于20%,住宅层数为17~18层。
景观设计通过楼高与楼间距的分析,在方案中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与感受;通过光照、风等自然因子的分析,在方案中合理布局居民活动空间、种植喜阳及耐阴植物;通过对居民行为习惯及行动趋向的分析,就近设置小空间以满足健身交流需求,在中心绿地等面积较大的区域设置中心活动空间以满足回迁居民聚集活动等行为需求。
综合以上调研分析,保留原有棚户区肌理,我们试图将搬倒井村居民安置区景观环境建设成生活的舞台,共享的社区。运用简约、典雅的设计手法营造居住区“乐居”的理念内涵,打造便于邻里交流的共享空间。
在方案设计中综合考虑内外影响因素,结合设计理念,将搬倒井安置区内部空间予以细分,形成商业入口区、儿童活动区、邻里景观区、社区活动区。将各个功能分区通过景观步行道路相串联,形成休闲景观带;着重打造入口景观轴线,营造恢弘大气的入口景观序列;对各个功能区周边植物景观采用组团式种植手法,形成收放有序的植物景观序列,提高搬倒井安置区绿量与景观效果(图1、图2)。
道路系统设计中做到车行道与消防车道相融合;同时合理利用消防登高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儿童游戏的重要场所。合理调整停车位,遵循便利、高效的原则将其设置在离居民楼较近的地方,同时保证小区内整体的交通组织合理有序。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流线避免利用或穿越中心及主要人行活动区域。在消防通道上设置搬家车车位,进一步规范居住区环境。
植物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塑造植物自然长势;树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遵循健康、生态的理念,塑造有色彩变化、有质感的绿色植物空间;合理规划冬季常绿类树种,打造搬倒井安置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环境。
图1 搬倒井村平面图
图2 搬倒井村入口效果图
魏家村安置项目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二环南路以南党家街道办事处魏家庄村,北靠凤凰山,待规划道路形成后,可与京福线、南绕城高速相接,交通区位优势相对较为明显。
小区规划面积约4.38hm2,其中景观规划面积约3.1公顷。
魏家安置区景观设计方案以实用、美观、安全、经济等为设计目标。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需求和行为习惯,传承场地记忆,运用生态方法以实现场地城中村的景观改造。
本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是运动和休闲,为此创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空间,大体分为三类,其一,集体活动空间满足类似于广场舞的人数较多的健身活动,其二,小型活动空间满足类似于数人打太极拳的人数较少的健身活动,其三,健身设施空间满足人们依靠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同时也营造了不同性质不同要素的休闲空间:列植枝下点较高的乔木形成林荫空间,并根据环境心理学设置合理的休憩设施满足人们的休闲交流需要;各种植物搭配组合形成的园区道路既联系交通,又成为人们跑步、散步、放松心情的好去处;运用泥土、沙子、野草、圆滑的石头打造一片孩子们的野趣空间,感受童年美好,又运用现代防滑材料打造孩子们追逐嬉闹空间,旁边的廊架是大人休憩和孩子们穿梭的空间 (图3)……这是景观赋予我们生活的多种可能,也是我们进行景观设计的初衷。
图3 魏家村休闲空间
采用规则式布局,注重场地的均衡性,营造稳重、大气、开朗的景观效果,注重色彩变化、植物以群植为主,大片绿地采用成片的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立面设计以满足功能为基础,采用台地和微地形结合植物、建筑、墙体形成丰富立面形态。
山凹居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二环西路以东,北至白马一居,南至白马山铁路新村,西至京沪高铁,东至白马山。规划刘长山路横穿山凹居,形成贯通东西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区位优势明显。
该项目地块总用地面积2.59hm2,其中可规划建设用地1.70hm2。工程总建筑面积为74736.6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59652.47m2,地下建筑面积为15084.21m2,包含高层住宅楼2栋及换热站、地下车库等公共配套设施,地上容积率为3.51,地下容积率为0.89,建筑密度为22%,其中景观设计面积为12409.5m2。
营造交流、绿色、共享的新都市生活,运用借景、框景等设计手法,通过蜿蜒曲折的园路及富有韵律感的空间,营造多样的休闲娱乐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户外文娱康体活动及设施,丰富住户 “山居”、“雅居”、“乐居”的生活体验(图 4)。
在保证消防车道畅通的前提下,计划将小区内的车行路与消防车道共用;消防登高面与硬质场地相结合,拓展邻里活动空间。景观园路通过疏密有致的布置,合理划分空间,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同时考虑楼间便捷可达性,将绿地有效衔接起来。方案同时建议将现状停车位和无障碍车位进行整合,统一布局,采用生态嵌草砖铺装,方便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居民安全。
图4 山凹居效果图
留下熟悉的乡音;还原美丽的乡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美丽的乡愁。追寻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梦想,创造绿色、生态、有活力的居住空间。结合项目的背景特点和开发思路,综合考虑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我们将山凹园林景观设计设定为中高档的现代艺术风格,将现代人对家的温馨、浪漫的生活要求与园林的高雅、大气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小区的格调与品质,同时为安置居民提供高品位的休闲居住环境。从人的行为出发,以环境效益为基准,创造一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休闲的环境。全面考量娱乐、休闲、运动等多项功能,满足人们各种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景观主要为满足人们生活、休闲、娱乐需求,良好的亲和性是空间环境舒适度重要因素,良好的形态特征以及美观的整体构图是保证视觉效果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层次体系是绿地四季活力的物质性保证。综合做好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的供人们休闲、娱乐、使用。
济南城中村景观改造的营造重点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优化、场地功能的多元化以及地域特色的彰显。城中村景观的合理营造策略对城乡景观一体化发展意义明显,并有利于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居环境趋向优质,最终利于城乡生态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