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扬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汽车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汽车产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正在强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发展,为全国人民带来空前的交通便利,深刻而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中国正在建设汽车社会,中国正在走向汽车制造强国。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由幼稚产业发展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制造大国。
1978年,全国汽车产量为14.9万辆,占当年世界汽车产量的0.4%。2017年,全国汽车产量为2901.5万辆,占世界汽车产量的29.8%。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汽车产品结构是“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1985年,我国轿车产量不足5000辆,而当年中国进口轿车10万辆。在现在看来,进口10万辆轿车算不了什么。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超过100万辆,整车进口金额超过500亿美元。而在当年,我国经济落后,外汇紧张,国务院领导曾专门开会研究解决北京吉普进口零部件的外汇问题。上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走私汽车的事件。这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今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主生产重、中、轻、微、客、轿各类汽车产品,进口汽车仅占全国汽车市场的5%。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化的汽车制造体系。以至于引进上海桑塔纳技术三年后,国产化率仅3%。为此,国务院曾组织过桑塔纳国产化一条龙项目,动员各省市、相关产业以及军工方面技术相对先进的企业共同参与。而现在,我国已完全建成现代化的汽车制造体系,制造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相关的机械、电子、钢铁、有色、轻工、纺织以及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私人拥有汽车市场的发展,我国也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汽车销售、维修、服务网络,汽车金融、休闲旅游、汽车赛事文化等相关事业也正在蓬勃。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几乎完全没有高水平的汽车自主开发能力。全汽车行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及世界大公司的零头,高端研究实验设备全依赖进口,而且全行业高端研究实验设备总数不及一个世界规模的零部件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汽车规模市场的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各大汽车集团多已建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基地,可以开展高水平的产品自主设计。部分设立时间长、发展状况好的合资企业,自主开发产品已占该企业市场份额的30%以上,并开始返销国外。中国品牌的重型货车、大客车、小型SUV和MPV,正在世界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作为世界汽车发展重要方向的电动汽车,由于我国已形成规模市场,技术发展很快,正在跨入与世界“并跑”的阶段。
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税收超过全国税收10%,汽车产业直接、间接就业,占全国就业12%以上,汽车产品零售总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10%以上。习主席曾讲过,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正在这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汽车完全按国家计划生产。我们经历过“以油定产”、“以料(钢铁等原材料)定产”、“封车节油”的阵痛,也进行过“晋煤外运”等扩大汽车市场的尝试,还发生过以计划外钢材换取计划外汽车生产、销售的“投机倒把大案”。而现在,汽车生产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开发产品,自己决定生产和销售,自己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企业可以按“按劳取酬”原则向员工发放薪酬,企业骨干持股也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重要方向。改革激发了企业和员工的巨大活力,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市场,日益强大的相关工业基础,以及金融改革打通了企业的资本通道,这些都是我国今天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汽车产业和其他制造产业一样,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向世界全面开放,获得了宝贵的技术、资本和管理资源,整体上迅速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水平。本世纪初的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使中国建成非常有利于汽车产业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关税大幅下降,从根本上促进中国汽车规模市场形成,迎来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美好春天。可以说,没有党中央的开放政策,就没有中国汽车产业今天的大好局面。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有三点需要指出:一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完全是在党中央开放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国务院在1994年和2004年,曾两次专门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政策,这在各制造产业中,是绝无仅有的。二是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中,商用车领域以引进技术为主,乘用车领域以对外合资为主的局面,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商用车领域的市场模式主要是B2B,性能价格比好的、以引进技术为主发展的中国品牌产品占优势,而乘用车领域市场主要模式是B2C,品牌价值高的、合资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占优势。迄今为止,中国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外方股比不超过50%。它们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税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为用户生产了更多品牌、更多选择的产品。它们应该属于“中国制造”。至于合资企业外方获利多于中方,话语权大于中方,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双方力量对比。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绝大部分整车合资企业中,这种对中方不利的局面正在扭转。三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有人指责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失败。如果我们把技术分为制造技术和开发技术两部分,就可以看出,引进、合资可以换来制造技术,而且我们已经得到;而开发技术,是通过引进、合资不可能得到的,必须自主发展。从反面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偷技术”的无理指贵,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开放成果的肯定。
挑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交通拥堵。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不要因为其他行业的环境污染,放松对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的治理。不要因为燃油和尿素不到位的问题,放松对发动机性能的改进。其次,要注重技术进步。既要注重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还要注重传统汽车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要认识到技术的发展既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汽车产品要求,更是汽车产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第三,要扩展注意力至整个汽车生态。我们不但要关注产品出厂时的排放、节油性能,还要关注产品在应用中的性能保持性。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燃油和尿素的供应。在电动汽车方面,我们要关注充电技术的进步和充电设施的改进,还要倾全力支持充电行业的发展。还应更多关注汽车金融、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共享汽车和文明出行。第四,积极支持、配合政府做好汽车有关政策的科学制定。
另外还有两方面,我不认为是挑战。一是政府管理的改革,这将在后面论述。二是政府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开放,我认为主要是发展的机遇。
机遇主要是两方面: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
汽车电动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全行业也有更大的期待。在抓住机遇发展的同时,希望业界同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一是政策可以促进市场的形成,但是不能代替技术进步。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最大的市场,这给我们发展技术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企业研发产品、发展技术的最大动力,应来源于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补贴。而政府最大的责任在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发放补贴,更不是由政府频繁提高指标来牵引技术进步。二是认识政府补贴的局限性。政府补贴在促进市场形成、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产生扭曲技术路线的副作用。三是要认识到政策也需要创新。在新技术发展领域,特别是到“并跑”、“领跑”阶段,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政策,往往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发达国家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学习。因此,行业有义务支持、配合政府做好政策的科学研究、制定工作。
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无疑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但是也会带来两方面的机遇:一是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产品走出去;二是对外开放必然带来对内的进一步开放,可以促进国内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回顾4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此为动力,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
深化改革方面:一是企业改革。国企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最大程度的激发企业的活力;民企则要注重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二是政府改革。要建立完善汽车产业管理法制体系,解决多头管理、碎片化问题,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综合指向明确、长期稳定的市场发展环境。三是社团组织改革。要提高社团组织的作为和地位,建立有利于社会社团组织发展的经济条件,创新社团组织服务行业、服务政府的模式。
扩大开放方面:一要深化原有合作。在新的合资企业中,要努力提高中方的贡献度和话语权;还要拓展合作范围,在生产制造合作之外拓展研究开发合作,在中国市场之外拓展在海外市场的合作。二是扩大开放。除整车和零部件外,要在关键部件、基础材料、高端装备方面扩大合作。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虽然我国发展条件很好,同样存在技术基础薄弱问题,同样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三是拓展海外业务。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卖产品,而应立足于双赢、多赢的合作。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包括国际标准的制订和国际贸易体系、国际合作体系的建设。
在中国已建成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的今天,我们又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成汽车强国的目标。